道家语录注解中的曹参之“无为而治”,如同一位高深的修行者,通过不施为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他的政治理念,如同一面镜子,照亮了汉初的人民心路,虽然他在朝堂上不显眼,却因其德行和智慧,被后人尊称为贤相。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秦末汉初,是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时代。但能同时担任将军及宰相,并且善始善终的,只有曹参一人。他的名声以“不治事”闻名于世,但却被誉为贤相、名相,这或许是因为他有一些独到的见识吧。
萧何与曹参交情甚深,而当萧何去世后,他推荐曹参继任丞相。然而,由于鄂千秋的阻挠,结果是萧何居首,而曹参居第二。这使得两人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阂。不过,在萧何临终前,他依旧推荐曹参接替自己成为丞相。而当曹参听闻萧何病危时,即刻准备前往京城就职,这也显示了他对朋友忠诚的一面,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能力有着清晰认识。
在接任丞相之后,曹参选择了木讷厚重长者作为自己的助手,对那些追求声誉而忽略实际工作的人都予以排斥。他每日夜饮,以酒浇愁,不变更已有的政务条文,与萧 何时期保持一致。此举让卿大夫们都想劝谏,但他们每次来访,都被款待至醉,然后再无机会开口。因此,他们并未真正地指出问题所在。
对于小过失,曹 参总是尽力掩饰遮盖,使得大家都能够安然无忧生活。在此期间,他儿子 曾中大夫 曾经向父亲提出了关于国家大事的问题,但遭到父亲严厉打骂,因为这些事情并不适合年轻人的讨论。
惠帝曾责怪 曾说:“你为什么打你的儿子,是我让他劝你的。”于是 替父问君臣:“陛下自比高祖谁高明?”惠帝回答:“哪里敢跟高祖比。”接着 替父又问:“陛下认为我与萧何哪个能力更强?”惠帝答曰:“似君等于萧何。”这时候 替父才明白自身位置,从而表示同意即便如此,也只需恪守原定法令,无需多做改变,因为那样的安排已经足够稳固和有效。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 替父至少具有两点值得学习:自知之明,以及察人之能难得糊涂。
那么,为什麼說曽參是不治事呢?原因很简单,那是在乱世初定,没有必要再生更多的事端扰乱百姓安宁。“举事无所变更,一遵先主约束。”个人方面是一种自知之明;国家方面则是保证政策连续性,让人民能够更加安心休养生息。而他的用人方法似乎遵循道家的“守拙”、“尚愚”的原则,并非压抑创新精神,而是在当时的情形下,将百姓的心思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因此只要尽心守职、不失所守就好。此外,他重视团结和宽容,“见别人有细过,则专掩匿覆盖之……”所以,在丞 相府里总能保持一种谐和状态。
最初,当帅离齐国返回朝廷之前特别叮嘱后任丞 相,“刑狱市场乃万象皆包罗之处,不可逼迫至绝路。”这是因为刑狱市场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其中善恶兼容并存,最好放手,让自然发展。如果管理过度严格,那么坏人的避风港会消失,他们可能会造反,所以把这个事情摆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这件事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是我方观点,即不可逼迫至绝路;二是我方策略,即料敌机先、未雨绸缪。这两者都是道家精神体现的一个例证。当需要开拓创新还是坚持既成局面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吧?
《史记》中记载:参与代汉三公九年……百姓歌诗赞颂其功绩说:“萧公法制画图若描绘;汤沐房内设制度周密;尤慢公布告迟缓取决于众议。”
最后,“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官员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有意逆袭前任。但这种行为往往效果不好。而 替 的 “不治事”,其实就是利用“无为”来达成实质上的有为,对于执政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同的启示。
标签: 《庄子》全文和翻译 、 道德经全篇原文 、 道德经全文注释合集 、 请问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 道家经典名言名句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