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他推荐曹参为相。而当听说萧何病死后,即告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便朝庭使者果然召曹参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相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担任丞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将一切举措无所变更,只遵循萧何时期制定的条文卿大夫见此,不理政务都想劝谏他,但凡来者,他便饮以醇酒,让他们喝完,再想说话,就给好酒,一直到大醉而去,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曹 参又在处理小过失方面表现得尤其宽容,“掩饰遮盖”,因而大家都能安心生活。不仅如此,在用人方面,他也注重团结与宽容,如同道家的守拙尚愚原则,不是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因为当时百姓实在经不起干扰,所以只要尽心守职遵而勿失就好。
记载还提及,当初离开齐国返回朝廷之前,他特别叮嘱后任丞相:“我现在把齐国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请你千万不要多加干涉。”后任丞相问:“治国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吗?” 曾回答:“不要以为这是小事。要知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刑狱和市场是包罗万象之所藏污纳垢之地,最好让它们自然发展,不妨网开一面。如果干涉过多,那么坏人的存身之地岌岌可危;既然坏人无处存身,那他们岂不是要出来兴风作浪?国家岂不危险?所以我把这件事摆在头等重要位置。”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理解两点:一个是在个人层面上的自知明智,以及在国家层面上保持政策稳定,使人民能够安宁休息。这正体现了一种既开放又谨慎的态度。在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有些政治家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或超越前辈,而采取一些冲动或主观行为,但这样的做法往往并非最佳选择。而恰恰在这种情况下,“不治事”的方式成为一种成功策略,因为它基于对局势判断,并且考虑到了民众的心理需求。
总结起来,“无为”并不是懒惰或袖手旁观,它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行动策略,其核心在于认识到某些事情本身就是需要平衡与调适,以避免激化矛盾或者引发新的问题,从而确保社会秩序与稳定。这一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寻常但有效的人生哲学视角,即通过“无作为”达到实际效果,用一种隐性的力量影响着世界,无需显耀却充满智慧——正如道教经典中的许多诫律所述,让人们学会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内省自己,同时也成就了个人的伟大与时代发展的事业。不过,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责任,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采用一种特殊的手段实现目标。在不同的情境下选择不同的策略,这也是古代智者的聪明才智展现之一端。
标签: 道法自然楷书书法作品 、 自学道士建议看什么书 、 道德经最好的译文 、 关于道教的句子经典语录 、 道德经十句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