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注音版全文中,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一位行走在智慧之路上的高人。秦末汉初,英雄辈出,但能善始善终者,如曹参,则显得格外罕见。
史载,曹参以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交深厚,后来汉高祖定都功业次第时,被群臣推崇为第一。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却因鄂千秋的反对,只能居第二。然而,当萧何临终推荐他为相时,他即刻准备进京,这份忠诚与理解足证他的知人能力。
接任相国后,曹参选用木讷厚重长者为丞相史,对追求声誉过度的人则不容忍。他日夜饮酒,不变更事务,全依照萧何时期的条文运作。当官员们想劝谏他,他便以好酒款待,使他们醉而不能开口。
曹参也擅长掩饰小过失,以维持和平安稳。他儿子曹窋被提及惠帝怪罪于其父亲,而曹窋未经教导便问及此事,被打二百鞭。面对惠帝责问,他只字未答,却转问:“陛下自视如何?”当得知自己远不及高祖,便说:“遵循他们制定的规矩,不要有过失,便可了。”从这些记载看,至少两点值得学习:自知之明与难得糊涂。
为什么称他“不治事”?正因为当时大乱初定,无需再生新问题。在个人方面是自知,在国家方面是保证政策连续性,使民众能够休养生息。他的用人法则仿佛遵循道家守拙尚愚原则,并非压抑创新精神,而是基于当下的实际情形,让百姓免受扰害,因此只要尽心守职而勿失即可。此外,他强调团结与宽容,即使有人有细微过错,也专门掩盖和遮盖,从而让整个官府保持安宁。
曾经,有人询问他离开齐国前留下的刑狱市场管理方式,他回答说:“不要认为这不是小事,要知道,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刑狱市场包罗万象,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最好任其自然。如果干涉太多,那么坏人的所在将无处存身,他们岂不是要出来兴风作浪,将国家置于危险境地?”这件事体现了他的做人的准则——不可逼迫到绝路,以及作为宰相的策略——料敌机先、未雨绸缪。这两者都是道家精神的体现。
选择开拓还是守旧,又是一种策略;应视情况而定吧。据《史记》记载:曹参担任汉朝宰相仅三年,却被百姓歌颂:“萧何创立法纪严整如画;曹参继承而守护,使清净常存,一切民众皆安宁。”
因此,“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许多行为往往并不理想,而�ao 参那样的“不治事”,其实是在以无为达到有为,为政者的另一种启示吧。
标签: 道德经翻译最好的版本 、 道德经网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 大道至简 、 道教三巨头 、 《道德经》81章全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