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家之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世间真理、问题本质,不在相内,道即真理,道不在相内。故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执着于外在表象,便能通达事物本质,此对于人生至关重要,无论解决思想困惑或生活难题,这一法则普遍适用。
比如,对待问题,不应仅执着于表象,而需窥探背后的本质。抛开表象观察本质,是解决问题根本的关键。在《道德经》中,有句云:“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其命运定将截然不同。”
世间众多人,在面对问题时,只以错误的方式观察,以错误的引导陷入迷途,不自知,或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而《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如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里,“下士”指浅薄愚昧者,他们心存世俗认知,将“相”视作真实。带着错误观念生活久了,就以错为真,过颠倒梦想、是非不分的生活,即使听闻真理,也无法理解,只嘲笑与怀疑。
真正通达“道”的人,则不以“相”为“相”。世俗中的多数人只能局限于这个“相”之内,因而生出烦恼与痛苦。只有少数深刻理解的人能实践其智慧,而有些只是将信将疑,还有人大笑嘲弄。
二、真正通达“无为方能无所不为”的人才能够超越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之间的界限,而不是像世俗常见的一些简单判断和行动那样停留于现有的概念和认识层次上去处理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道德经》会提出这样的哲学原则:明 道若昧;进 道若退;夷 道若纇;上 德若谷;大 白 若辱;广 德 若不足;建 德 若偷;质 真 若渝。这就是说,当我们试图用有限的知识体系去解释或体验到更高级别的事物时,我们往往会感到迷失,因为我们的认知边界被限制得太小了。如果没有超越这些限制,我们就会永远无法触及到那些更深层次的事实和智慧。
因此,要真正地获得洞察力,我们必须学会放下自己的偏见,让自己的心灵开放,以一种更加宽容且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新信息,并从中汲取营养。如果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得到新的启示,从而可能导致更多的问题出现,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标签: 道家九字真言是什么意思 、 道家经典短句 、 《道德经》自然 、 道家经典语录及注释 、 道家名言名句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