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德经中隐喻般的个性签名句子透露出一股淡泊明志内省自省的深刻智慧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推荐曹参为相。而当天夜里,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他果然被朝庭使者召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

接任相国以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为丞相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不变更任何事情,都遵循萧何时条文。在卿大夫前面喝醉,以至于他们都没有开口说话的机会。

在处理国家大事上,有小过失就掩饰遮盖,因而大家都安心无忧。他儿子曹窋曾因为中大夫,被惠帝怪罪说他不治事,以此欺年轻皇帝,因此被命令去问父亲这个问题。回家后照办问了,但遭到了父亲二百鞭打,因为这不是应该由他讨论的问题。在朝堂上又因为这一点与惠帝发生争执,最终通过巧妙的话语证明自己的立场,即便是皇帝也无法超越高祖和萧何所制定的规矩,只需顺应自然,无需多做改变。

从这些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看到至少两点值得学习:自己有“自知之明”,对于人则难以糊涂。那为什么会“不治事”呢?因为当时乱世初定,没有更多干扰民众的事务,而是坚守既定的政策,使得人民能够安心休养生息。

他的用人之道似乎遵循着道家的原则——守拙尚愚,并非压抑创新精神,而是在那乱世背景下,让人们尽可能地免于干扰。这也是注重团结和宽容的地方,在他的府中总是保持着和谐稳定。

在离开齐国之前,他特意叮嘱继任丞相不要介入刑狱和市场管理,因为这是国家的大风起于细微之处,一旦介入,将引发更大的混乱。而且良莠不分,便容易滋生坏人的根基,因此要让其自然发展,不要过度干预。如果太严格,那么坏人哪里可藏?这样国家岂不是危险?

这种策略既体现了个人品质,也体现了一种政治智慧,即料敌机先、未雨绸缪。在选择开拓还是守旧的时候,要视情况而定,这正如《史记》所载:“参与代法画一;保全勿失清净,一宁民心。”

因此,“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观念很重要,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显示自己的能力,而是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手段实现实际目标,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种启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