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家,常有“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之说。世界的真理、问题的本质,都不在相之内,而真理即为道,道不在相之内,所以才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我们超越事情外在的表象,不执着于事物的形式时,便能通达其本质,这对于人生至关重要,无论是解惑还是解决实际难题,这一原则都能普遍适用。
就像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事件表象本身,而应探究事件背后的根本。抛开表象,看透事物本质,是关键。在观察问题时看到背后,而非局限于表象中,便能看透问题形成的根本,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世间许多人,在面对问题时,只停留于错误引导下,以错误方式观察,用错了眼光去判断,却仍自以为是。《道德经》中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如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里,“下士”指浅薄者,他们心中只存世俗认知,存在世俗“相”。带着错误观念生活的人,最终以错为真过颠倒梦想、是非不分生活,但当听见真理,也无法理解,只嘲笑与怀疑。
真正通达“道”的人,不以现实界定现实。而那些未能脱离世俗俗见的人,则执着于事物的“相”,甚至当听到事物本质,也只会嘲笑与怀疑。这正如不同人的态度不同,有些人能够一眼抓住事物本质,而有些人却被困在事情条理之间徘徊,有些人的视角只是局限于事情表象。
正因为如此,《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了:无自己的主观妄为,不将自己主观意识执着客观事物,一切顺应客观规律发展。在面对问题时做到“无我、无你、无他”。
《 道德经》又云:“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意即古人的立言总结如下:
明智的人,其内含光洁,看起来似乎昏暗。
进步的人谦虚自牧,看起来似乎后退。
平坦地路看起来好像崎岖。
上等德性谦卑卑下,如深谷般低矮。
最纯洁的事业似垢黑色,
广泛恩惠似不足,
坚强品格似懒惰,
质直善良似空虚。
当我们以世俗概念去想象和形容这份高尚的情感或智慧,那么便偏离了它原本应该有的境界。当我们用世俗语言去描述它,那么也无法准确把握其内涵,就像是真正方正的事品都是没有边角的大容器,没有形状的大声音,没有形状的大景致一样。
真正的智慧并不局限於某个特定的社会认知,因此不要将自身限定於某一个"立场"或一种"感觉"。只要有一点"立场"或者一种感觉,那么就会产生偏见,将自己束缚於那一点点认识,使得自己无法触及到任何事情最核心的地方。这就是人们生命中的囚笼也是悲剧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