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他推荐曹参为相。而当消息传达给曹参时,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他果然被朝庭使者召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 相以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作为丞 相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时条文。他对于卿大夫劝谏政务也采取一种特别的手段——饮以醇酒,让他们喝得酩酊大醉之后,再想说话,但一直没有机会开口。
当别人的小过失发生时,比如国家某些法令未完善的地方或许需要一些调整和补充,而这便是由政府官员负责进行修正和完善的一部分工作。不过在那个时代,由于百姓已经疲惫,不愿再承受更多干扰,所以大家都选择保持沉默,以避免引起新的争议和混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个重要教训,那就是在处理国家大计的时候,要考虑到民众的情绪和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最合适方式去平衡这些矛盾,使得人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上的休养生息。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历史上,有些人物像是用一种特殊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他们并不急于证明自己,而是在等待最佳的时候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外界可能会觉得他们似乎并没有做很多事情,但实际上他们却在积极地维持着社会秩序,从而促成了社会的大治安与稳定。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因为它提醒我们即使是在面对复杂的情况下,也要学会耐心、坚持,并且懂得什么时候该主动干预,更什么时候该放手让事情自然发展下去。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的"知止"(知道自己的局限)很重要,它帮助人们避免因为自负而造成错误决策,从而带来更好的结果。
标签: 道家经典200句 、 道德经全文和讲解 、 道德经未修改原版 、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原文 、 道德经的十句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