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小说家的思想主张,非相即真,见人生于无为。世间诸事,皆虚妄之相,不在其内,故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执着表象者,无以达本质;通达根本者,上士也。世俗多执此妄想,不知真理所在,因而生忧愁。
佛家常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世界、问题、事件的真谛,不在于外在之相,而真理即道,道不居于此,所以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我们抛开外界的幻象,便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此至关重要,对解决心中迷雾及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同样有效。
如一句名言:“花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与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其命运截然不同。”这告诫我们,在观察问题时要看到背后的根源,而不是被表象束缚,让人得以洞悉问题形成的根本,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然而,我们世间大众往往仅用错误的视角去审视事情,在误导之下,被困惑与陷阱所困,但仍不知晓自己处境,这些人甚至自以为是,以错代对。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上士闻道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意指上等智者听了“道”后努力实践;中等智者则怀疑和犹豫;下等智者听到“道”后哈哈大笑。如果没有笑声,那不足以为“道”。这里,“下士”指的是那些浅薄愚昧的人,他们的心中只停留在世俗认知层面,只知道这个“假”。
当一个人带着错误观念生活,他会逐渐将错认为真的,也许他会过一种颠倒梦想,是非不分的生活。而且,当他听到真理时,他既不能理解,更可能嘲笑它。这说明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世俗概念,将一切局限于这个“假”里面的现象,都超出了他们认知范围,都只能嘲讽。因此,他们自然无法真正理解事情底蕴,也就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了。所以,大多数人都被这个限制住,只能产生烦恼与痛苦。
真正能够通达“ 道”的人们,则不会把任何东西定格成固定的形态或概念,而那些低级智者的行为只是盲目地遵循自己的偏执思维,因为他们无法脱离这些固有的认识去探索更深层次的事物,因此只能紧握现状,不愿意探索更广阔天地。此乃人类悲剧的一个始因。
标签: 人生格局20条经典短句 、 道教经典经文大全app 、 道家打坐手法和姿势图 、 老子《道德经》全文 、 《道德经》全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