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庄子之“无为而治”,有为而动,相反则见人生之真谛。佛家常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世间问题、真理、事件本质,不在相内,故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执外在相,可通达本质,极重要于解决思想困惑及生活难题。
如面对问题,不应只执表象,而需通达背后本质。抛开表象看本质,便能看到根本,从而有效解决问题。世俗者多用错误引导观察,陷入错误无法自拔,而上士、中士、下士各有态度,上士实行;中士存疑;下士大笑。
《道德经》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如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乃“下士”浅薄愚昧,用世俗认知心怀,以错为真过颠倒梦想,是非不分。
当理解不了事物的根本时,就谈不上解决。真正通达“道”的人,不以相为相,而世俗者多以表象定论,无从深究事物真理。正因如此,《道德经》提倡“无为而治”,即无主观妄为顺应客观规律发展,对待问题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等”。
古语又云:“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意指光洁似暗、谦和似退缩等,此乃形容高尚品格与智慧超越常人的境界。当我们用世俗概念去想象或诠释这些高尚品格时,便偏离了其本身,这正体现了真正的智慧超越了世俗认知范围才能达到。
因此,我们必须放弃固有的立场与视角,只在事物的本源寻求答案,而不是被局限于某一层面的认识中,这样才能真正地解脱束缚自己的人生思想囚笼,为实现更广阔的人生视野打好基础。
标签: 道德经原文注音 、 道教首创之地是什么山 、 道德经正版原文全文诵读 、 老子无为而治原文 、 道德经完整8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