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语经典中的600句智慧泉源静默中蕴含着深邃的比喻意境

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家经典中的智慧,比喻着他不治事的名相,深受推崇。秦末汉初,英雄辈出,但能善始善终者,似只有曹参。

据史载,曹参与萧何相识于百姓时期,当高祖定功位次时,被群臣推为第一。因鄂千秋之阻,落至第二,但临终推荐其为相。曹参闻萧何病危,即告仆人收拾行装,以进京赴任。果然朝廷使者召其入京,此举展现了对萧何的了解和知人之明。

接任丞相后,他选木讷长者为史官,对言辞苛求的人弃而不用。他日夜饮酒,不变易政务,全依萧何旧条文行事。当卿大夫劝谏,他以好酒招待,使他们醉倒而未开口。此法使府中皆安宁。

他的儿子曹窋被问及父不理政务,其怒打二百鞭曰:“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当议论。”面对惠帝责难,说:“陛下自视高帝谁比?我与萧何谁更有能?”惠帝赞同其言。

从这些记载来看,曹参至少有两点可学:自知之明和难得糊涂。那为什么“不治事”?只因乱世不能再生扰民,一遵萧何约束。在个人方面自知,在国家方面保守政策,让人民休养生息。

他的用人法则似乎遵循“守拙”、“尚愚”,非压制创新,而在当时情形下百姓无法承受干扰,只需尽心守职、遵守勿失即可,同时注重团结、宽容掩盖小过错,使府中总能安宁。

离开齐国前嘱托后任丞相不要多加干涉刑狱市场,最好网开一面,以防坏人兴风作浪。这体现了他的为人之道,即不可逼迫到绝路,为相之道,即料敌机先、未雨绸缪,都体现了道家精神。如何选择策略应视情况而定。

《史记》载他三年间掌权,被百姓歌颂:“萧何画一法度;曹参守清净。”盖棺论定,无疑是正确的。而他的“不治事”,实乃以无为实现有为,对政治者是一种启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