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曹参为相以“不治事”闻名,却被誉为“贤相”、“名相”,应该是有独到之处吧。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此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为推荐曹参作丞相。而当听闻萧何病危,他便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说:“我将进京為相。”没过多久,便朝庭使者果然召曹參進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丞相以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为丞史,对那些言语文辞上苛刻深求的人,都赶走了。他日夜饮酒,不变更举事,一遵萧何约束。卿大夫见他不理政务,都想来劝谏,但凡是来者,他便饮以醇酒,让他们喝完,再想说话,就给好酒直到大醉而去,无一人得开口说话的机会。
他见别人有小过失,就掩饰遮盖,因而大家都安心无忌。他儿子曹窋中大夫,被惠帝怪其不治事,以此怀疑他欺年少,便对其说:“你回去这样问你的父亲:高帝刚弃群臣而去,你年轻,我每日饮酒,不理政务,是怎么忧虑天下事?”
回到家中按惠帝所教问了,将此情报告父母,有怒打二百鞭曰:“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当议论。”在朝廷上遭惠帝责难,说自己打儿子,是因为自己教导如此办法。当面询问谁比高祖更聪明或比萧何更能干时,他低头叩谢,并解释说:
陛下自视与高祖谁更胜?答云:“吾哪里及先帝?”又云:“君如未及公孙弘。”(公孙弘乃古代著名学者)随即说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使得惠帝理解并赞同他的做法,从这些记载可看出至少两点值得学习:于己有“自知之明”,于人能“难得糊涂”。
那么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呢?只是因为当时乱局初定,更不能再生扰民,“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 何约束”。个人方面显示了自知之明,而国家则保证政策稳定,让人民能够安宁休息。在用人的方法上,其实遵循道家的原则,即守拙、尚愚,并非压抑创新精神,只因当下的情况已经很疲惫,所以只要尽心守职、勿失就好,同时注重团结崇尚宽容。
最初离开齐国返回朝廷前特别嘱咐后任丞 相,“我现在把齐国刑狱市场托付给你,请千万不要多加干涉”。后任丞 相询问是否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物,而回答说不要以为这是小事情,因为刑狱市场正如风起于青蓬一末一样广泛且藏污纳垢,最好让它自然发展,不妨网开一面。如果过度干预,那么坏人的存身之地就会消失,他们岂不是会出来兴风作浪,使国家危险?因此,这件事放在首位。这件事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待。一是在选择策略;二是在处理现实问题中运用策略,用料敌机先、未雨绸缪等智慧指导行动,这都是体现道家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何选择策略应视具体情况决定。这段历史展示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心路历程——通过保持一种超越世俗争斗与权力斗争的平静态度,即使在极端混乱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冷静和清晰思维,而这一切正是由那份特殊的情感基础——对于往昔巨星们信仰和尊敬所产生的一种持续影响构成。不仅如此,这些行为还被人们歌颂,在《史记》中称呼作为一种典范,如同画卷般完整无缺,又如数学一般严谨准确。”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关于如何正确理解领导者的角色,以及如何有效管理一个国家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非常富含哲学意义的问题,比如怎样既保持坚定的决断,又允许灵活适应变化;怎样既保护传统秩序,又鼓励新的创意;以及怎样平衡个人的需求与集体利益等等。而所有这些问题,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都关系到人类社会一直以来努力探索的问题,比如政治理论、经济政策乃至个人修养等领域。此外,还可以从另外一些层面分析,如文化交流与融合、历史演变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研究的话题。
标签: 老子的经典名言名句大全 、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 道家的优秀思想 、 无欲则刚出处原文 、 道教语录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