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为而无不为,方见人生真谟。世间诸问题,皆非相中得;真理即道,道出于非相。执着外在相,便难通达本质,此理对人生尤为关键,不仅解惑思维,还解决生活难题。面对困境,不宜沉溺表象,而须窥探背后根本。在此悟到,只有抛开表象,看透本质,便能触及问题根源,从而有效解决。
世俗之人,在遇事时常陷入错误的观照,误入歧途,因循守旧,以错代是,不自知。此处《道德经》言“上士闻道勤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指出不同层次的人类反应不同程度的认知与理解。
浅薄者听闻智慧,即以世俗概念限制理解,将一切超越其认知范围的事物嘲笑与怀疑。他们无法脱离世俗观念,与事物本质隔绝,因此不能真正解读或解决问题。
真正通晓“道”的者,则不以相为相,而浅薄者则以相为依归,他们无法超越世俗观念去深究事物真谟,所以只能执着于表象中,对事情本质持怀疑态度。
正如人们处理问题的态度各异,有些人能一眼洞察核心,有些则迷失其中,一些则仅停留于表象。而这也体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顺应客观规律,不将主观意识强加于事物,是如何理解和处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道德经》还说:“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 道若退;夷 道 若纇;上 德 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这意味着那些掌握明智的人看起来像愚昧一样,那些前进的人好像退缩,那些平坦道路看起来崎岖不平,那些高尚品格的人低调如同深谷底部,那么最纯洁的事物看似污秽,最宽广的事业似乎不足,最刚健的事业似懒惰,最坚实的事业似空虚。这正是我们应该如何用更高层次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世界和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同时避免被局限于自己的偏见和立场,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心灵自由和生命意义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