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的无为之为如同道教主要经典中隐含的智慧需要我们用心去探寻和理解

秦末汉初,英雄辈出,是不缺人才的。但能出将入相,而且善始善终者,似乎唯有曹参。

史载:曹参为布衣百姓时,与萧何相善,后来汉高祖定元功位次时。群臣皆推曹参为第一,认为他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只因鄂千秋的反对,结果萧何居首,曹参第二,这导致两人有了隔阂。但萧何临终时,他推荐曹参为相。而当曹参听说萧何病死,他告诉仆人赶快收拾行李:“我将进京为相。”没过多久,朝庭使者果然召曹参进京。此事足见他对萧何的了解,也足见他的知人察事之能吧。

接任相国以后,他选来木讷厚重长者为丞相史。他日夜饮酒、举事无所变更,都遵循萧何时条文。这卿大夫见他不理政务,都想来劝谏他,但凡是来者,他便饮以醇酒喝完,还想说话,又给好酒直到大醉而去,没有开口说话机会。

在处理小过失方面,就掩饰遮盖,因而大家都安宁无忧。当他的儿子作为中大夫被问及此事时,因为惠帝怪罪于其父不治事,以此让孩子去询问父亲:“高帝刚弃群臣而去,你每日饮酒,不理政务,是怎么忖度天下的大计?”于是,有了这样的情景:孩子回家按惠帝所教问了,而这却激怒了父亲,让儿子挨打二百鞭说:“天下大事,不是你所应当议论。”

从这些记载看,我们可以学习两点:一是在己自知之明,在人难得糊涂;二是在国家政策上保持稳定性,使人民能够休养生息。在个人层面是自知明智,在国家层面则保证政策连续性,从而保障民众安宁生活。

关于选择守旧还是改革的问题,可以参考道家的“守拙”、“尚愚”原则,并非压制创新精神,而是因为当时的情形百姓实在经受不了更多干扰,所以,只要尽心守职、遵循既定的法规即可。如果没有干涉,那么刑狱和市场就不会成为坏人的藏匿之地,对国家来说是一种预防风波发生的手段。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宽容与包容,同时也体现了一种料敌机先、未雨绸缪的心思,这些都是道家精神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一朝天子一朝臣”,很多人为了显示自己高明,有意同前任对着干,但往往效果不好。而曹 参 的“不治事”,实际上就是以一种“无为”的方式实现真正有效的人才选拔与使用,对于管理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