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家之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世间真理、问题根源,不在相中,道即真,道不在相。故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执着表象,便通达本质,此于人生尤为关键,不论思想困惑或生活难题,皆可通用。
如面对问题,不能仅守表象需探本质,而通达根本,则抛开表象看本质。比如花半秒洞察事物本质者与花一生未悟,其命运大异。
世俗往往误解问题,以错误引导陷入错境不知觉,或自以为是而沾沾自喜。在《道德经》中,上士闻道勤行之、中士若存若亡、下士大笑乃足以称“道”。下士指浅薄愚昧者,以世俗认知心怀,其“相”局限于世俗概念,与背离的现象无法理解。
上、中、下三士分别代表不同人,有的人实践智慧,有的人信疑,有的人嘲笑。真正通达“道”的人不以相为绝,而下士仍以恃其力求得解决事物,却依旧执着于“相”,无法超脱世俗观念,从而束缚了自己无法深究事物的真理。
二、《道德经》提倡的是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无主观臆断。一切事情都要做到无我之想,无他之感,无众生之识,这样才能达到最高境界。而《道德经》又云:“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意即明智看似愚昧、前进似后退等等,是因为我们用有限的语言去描述无限的宇宙,所以常常会感到矛盾和迷惑。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世俗概念,不将自身限定于某种立场或观点,因为这样只会带来偏见,使我们无法触及事情的核心,从而陷入毫无意义的循环。这正是导致人们思想囚笼和悲剧产生的心理机制。
标签: 道教报应的经典句子 、 道德经中关于格局的句子 、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解释 、 全文道德经 、 道教四大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