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腊月的到来,道教文化中祭祀、礼仪与信仰仿佛亲切地拥抱着我们,诉说着那一丝不苟的道家道法自然。我们将探讨这些行为所代表的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祭祀对象,并非是某些定义为虚空神明,而是中国传统中认为具有普遍意义上的“天”或“天道”,进而衍化成具有人格化的神明。对这些神明的祭祀实则是敬天地自然的表现,如对日月星辰的敬拜,是对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事物信仰的一种体现。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信仰并不是盲目的力量崇拜。在各种祭祀行为背后,蕴含的是我们试图要与自然万物运行规则相融合的情志。追求“道法自然”的理想,即使整个宇宙中人不过是一个组成分子,只有和谐,不妄作,不违背时序,那么以农耕为文明特征的华夏民族才能从自然获得自身生存发展基础。
基于此,更有必要强调祭祀之行为所表现出的意义。在古代文化与文明程度相对低下时,人们按照一定规则行礼节,将敬天事神思想内化到日常生产生活中,用来规束普通百姓,这是最有效教化方式。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进步,我们增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等内容,如宗教戒律中的禁忌学问,使人人皆能返璞归真的社会大同。
有人可能会提问这样高大的理想是否达不到,但我们的客观存在就是要做出一些有为的事情,以保证社会向前发展。但人的有为必须有限度,以道运行规律准则更要以众生万物和谐发展基本前提。这就像准备数个馒头做储备,它既是主观预估,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这个层面上把人的发展与世界平衡相统一。
谈论教化,一方面让人做好本分;另一方面实现潜能。这体现在我们的祭祀对象中,对于那些推动民族文明发展的人们进行敬奉,其根本意义体现于践行受益于祖先圣人们智慧。在这两个层面看,祭祀不仅仅表现出信仰行为和礼节,同时也是向自然先祖汇报实践结果,以求新一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内外合一人才是不违道而存在“自然人”。
标签: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 、 真正的道家九字真言 、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 道德经第六章原文及译文 、 《道德经》原文拼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