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传统戏剧探秘昭通大关傩戏表演者背后的五雷诀口诀记忆技巧

在云南高原与四川盆地相接的缓冲地带——昭通市大关县吉利镇鱼田村,一个充满烟雾的村落中,有一片热闹非凡的场院。这里人潮涌动,锣鼓声此起彼伏,在梦幻般的音乐伴奏下,一群男人身着古怪服饰,戴着狰狞面具,他们以木偶般的机械动作、滑稽幽默的情形唱出古怪曲调,不时高亢而又低沉……正是傩戏表演,这个被誉为“原始戏剧活化石”的古老剧种。

傩戏,又称端公戏或跳端公,是一种极其古老且珍贵的传统文化现象,以驱邪除魔、消灾化吉为主题的一种祭祀活动。据《大关县志》记载,当年光绪十四年(1888年),全县干旱不已,那里的知县廖时清便召集了100多位端公戏班在县城搭台跳端公49天,以求神灵保佑和天神降甘露。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此前盛名远播的大型傩戏活动遭到了打压和禁绝。掌坛师们被批斗道具被没收甚至破坏,使得这项宝贵文化遗产一度面临消亡之危。

幸运的是,大关县文化部门对曹氏端公戏进行了挖掘和整理。在2005年,云南省正式将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选定第八代掌坛师曹相和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将曹氏端公戏精髓传承下去。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遗产,当地政府也加大了投入,对傩戏进行重点保护,并专门成立了在鱼田村田坝村民小组内的一个 傩戲傳承點,让曹相和有机会收徒传授,同时举行专场演出,为后人的学习研究提供平台。此举不仅保存了一段历史,也让这个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加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根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