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服饰的历史考察

作者:王平 信息来源:恩施新闻网 土家族服饰的历史可划分为形成阶段(先秦至唐宋时期)、发展阶段(元明至清初土司时期)、演变阶段(清初改土归流至20世纪80年代)、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等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 一、形成阶段 先秦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起源阶段。作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其服饰无疑会传承巴人服饰的部分特征。尽管由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缺失,我们难以直接和完整地描绘巴人服饰的特征,但仍然可以通过部分民俗资料大致推断其基本特征。可以肯定地说,它曾经历了结草为服向绩织而衣的发展演变,即巴人尚未掌握纺织技术之前经历了结草为服的原始服装阶段,以稻草、兽皮束身,这从土家族原始舞蹈毛古斯的装束可见一斑。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种寓意衣裙的稻草、茅草即是土家族先民最原始的服装雏形。掌握纺织技术之后,逐渐绩织而衣,脱离了结草为服的原始服饰阶段,并学会了装饰自己,但在总体上仍然十分原始简陋,草创了土家族服饰的基本雏形。 秦汉至隋唐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初步形成阶段。这时的巴人逐渐以“蛮”称见诸史册,他们不断与武陵地区其他土著民族和迁入该地区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融合,逐步形成土家族。随着纺织技术进一步提高,纺织品“”布“被作为纳贡名品,为土家族服饰的初步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土家族先民的服饰已大量采用布,并形成了色彩斑斓的个性。 五代至两宋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最终形成阶段。这时的土家族先民被称为“土丁”、“土民”。这一时期,以江西彭氏为代表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断融合于正在形成的土家族之中,促进了土家族的最终形成。五平年间,江西汉人彭瑊归楚,被封为溪州刺史,带领大批百艺工匠进入土家族地区,从而开始出现“女勤于织,户有机杼”的繁荣气象,此后土家族先民以土布制作衣服、以“溪布”(又称“峒布”,即“布”)装饰衣物的现象更加普遍,色彩斑斓的个性更加突出,从而为土家族服饰的最终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二、发展阶段 元明至清初土司时期,是土家族服饰的发展阶段。土家族服饰形成之后,经过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发展阶段,受汉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小,即除上层土司服饰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外,广大土民的服饰基本上没受汉文化影响,从而形成了以男女服饰一式为总体特征的独特个性。 土家族服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装布料基本上采用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家织布”)。二是大量采用西兰卡普作为装饰。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小孩的摇窝被,都是西兰卡普制品。三是大量采用挑花工艺。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完全采用挑花法。四是个性特征已逐步形成。这一时期土家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男女一式”、“短衣”、“椎髻”、“跣足”、“以布勒头”、“喜斑斓服色”等。这种特征表明土家族服饰在土司时期仍然是相对原始、简朴的,男女服饰的分化并不明显,符合土家族服饰崇尚简朴的民族个性。 三、演变阶段 清初改土归流至20世纪80年代,是土家族服饰的演变阶段。具体而言,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又可划分为改土归流至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至时期、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演变,土家族服饰在款式、面料质地、色彩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异。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服饰被强令改制而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次强制性改革对土家族服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使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款式得到彻底改变,款式逐渐增多,男女悬殊越来越大,从而形成了土家族完整的服饰体系。男子以穿蜈蚣扣的对襟短衣和宽大的裤子为主,腰则缠花板带。女子以穿右襟大袖上衣和八幅罗裙、百褶裙、筒裙及大脚绣花筒裤为主,且随年龄变化更趋多元化。无论是服饰的款式和佩饰,还是服装的种类,都逐渐趋于系统化。 二是使土家族服饰受满汉服饰的影响越来越大,改穿满汉服饰的越来越多。大批汉族流官和农民进入土家族地区后,满族官服和汉族服饰对土家族服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后,不仅汉族的部分服饰元素逐渐融入土家族服饰之中,加快了土家族服饰的演变速度,而且改穿汉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多。 鸦片战争后,国外棉纱、棉布大量倾销至土家族地区,洋纱、洋布因价格便宜,逐渐取代当地的棉纱、棉布,如湖南“土人爱买东洋纱者多。”因此,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衣料由以麻布为主改以棉布为主,再改以洋布为主。 时期,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湖北、湖南省政府和省府大批师生迁入恩施、沅陵,则进一步加速了土家族地区的族群流动。这次以大批汉族迁入为主的族群流动,实际上就是一次大的文化输入,更进一步促进了土家族服饰的演变。各民族经济交往更加密切,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土家族服饰又一次发生巨大的演变,它不再是外观形式的简单变革,而是从主体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改穿汉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多,穿戴本民族传统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新中国成立后,以汉族为主的大批党政干部陆续迁入土家族地区,彻底改变了土家族地区的民族结构,使土家族地区融入我国的主流社会之中,使汉族服饰的主流地位在土家族地区越来越明显,导致土家族服饰越来越边缘化。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土家族与外界联系和交往逐渐增多,穿着越来越时装化。因此,这一阶段土家族男人穿着与汉族无异,妇女们的服饰也没有了花边,以简单实用为要,这意味着土家族与整个社会的大融合及文化的交融,跟着整个社会的步子同时进步。 四、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土家族服饰逐渐进入创新阶段。随着土家族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逐渐增强,形成了一种政府倡导和土家族人民自发参与相结合的土家族服饰创新潮流。 一方面,土家族地区的各级政府从弘扬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旅游的角度出发,积极倡导土家族人民穿土家族服饰,要求有关部门和厂家研制具有时代特色的土家族现代服饰。 另一方面,土家族人民既希望本民族服饰不拘泥于传统服饰的陈旧款式、色彩,符合现代审美的要求,与时俱进,又希望它保留本民族传统服饰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元素,传承其历史精华,推陈出新。在政府力量和民间力量的双重推动下,从事土家族服饰研究和制作的专家、学者、厂商,都加紧研制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土家族服饰,从而使土家族服饰逐渐进入了创新阶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