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炼丹秘术
道教在东汉初期,从朝廷到民间,都因他和养生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们都向往之。养生术主要是指炼丹——内丹和外丹。东汉中后期,中国道教史上,出现了一部重要的炼养丹书《周易参同契》。它是总结了前人的养炼术,并有作者独特的见解,对后世影响很大。作为一部完整的学术体系,它和中医的脉学、针灸、气功、五运六气学说等直接有关;又因为有很多科技上的发明创造是拟人的,所以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发明创造的许多方面,如火药、罗盘、炼金术、本草、数论、二进位制数学、珠算、天文历数等,因此,《周易参同契》一书在中国技学技术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魏翱,以字行于世,是《周易参同契》的作者。他关于籍贯,却没有记载,而后世书中都错误地称他是“会稽上虞人”。魏伯阳究竟是哪里人?我们从他的《周易参同契》一书中,可以找到答案。他在该书中的《五相类》一文中说:“郐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这里,他用“郐国”自称,这个地方,在西周初年曾是一个封国,最终被郑武公所灭,将其地併入了郑国。在今河南密县东35公里的大樊庄东北,有一个故城角寨子村,那就是古郐国遗址。
据此看来,“郐国鄙夫”就是“古郐国人”的谦称,而隐去了“东汉密县人”的今称,所以,魏伯阳当为“东汉河南尹密人”,也就是洛阳密县的人。这也是为什么他采取了舍今用古的手法,用“郐”代替今天的地名。
魏伯阳为了让后人了解自己的出生籍贯和意趣,又采取了隐晦曲折的手笔来表达,与《周易参同契》的文字体例是一致的。但后人误解了他的初衷,不知他们是不了解古郐国历史呢,或许还有意识地曲解,就改“郐”为“会”,把“郐国”妄称为“会稽”,这样就成了一个错误。
这背后的故事更深层次,是如何揭示出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认知与理解方式,以及对传统知识系统内涵的一种探讨。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那些早已被遮盖或扭曲的事实真相,以恢复历史本来的面貌,为魏伯阳这样的人物重建正确的人格画像。此乃考证事实之旅,也是一场精神追寻与探索未知领域的心灵征程。
标签: 道德经大道至简老子原文 、 《道德经》第81章 、 道教太上感应篇全文 、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拼音 、 道教四大名山是哪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