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吉(1271-1355),字希文,元代著名道士,以净明宗为其所依附。出生于江西丰城望族,其修行之路始于十二岁入西山玉隆万寿宫,与清逸堂朱尊师共游学。朱尊师逝世后,黄元吉又得王月航之教,并继承了刘玉器的法术。在他的引导下,黄元吉在西山建造了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传承和弘扬净明忠孝思想。
至治三年(1323年),黄元吉访问京师,在那里他获得了公卿士大夫的赞誉。泰定元年(1324年),张嗣成推荐黄元吉给皇帝,并称他“宜表异之”。尽管如此,未能即刻实现,因为玄教大宗师张留孙挽留其住崇真万寿宫。次年,他在京师去世,由徐异继承他的遗志,为第三代传人。
在毕生的时间里,黄元吉致力于阐述刘玉学说,他认为要达到净与明,就必须除去欲念。他认为居处端庄、斋戒沐浴仅是外表的表现,而真正内心的纯洁和明智才是关键。他还强调修道之士应该追求内心的纯洁和智慧,即所谓的“真人”。
关于因果报应的问题,他解释说:“作善者必有百祥而作恶必有百殃。”他还认为积善家必有余庆而积不善家必有余殃。这一观点体现了他的坚信因果律以及对正义与邪恶后果的一贯态度。
通过编纂《玉真先生语录》三卷,以及参与校订《净明忠孝全书》,黄元吉不仅确立了自己在净明宗中的地位,而且也奠定了一系列经典作品,使得这些思想能够流传下去,为后来的修行者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