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法融道长:甘肃天水县人,1936年6月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幼时丧父,自小就要承担起养家之重。他的外祖父是一位清末秀才,对儒学有深厚的造诣,因此他从小耳濡目染,逐渐学会了读书。
1943年,当任法融7岁时,他开始在乡塾接受教育。在那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年代里,他放弃了求学,回到家中帮助父亲耕种,并由母亲教授他儒家的四书五经。他虽然身处逆境,但他的文化修养却日益增长。
1952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任法融发现了陕西的一座道观——龙门洞,这里的环境优美而又富有历史意义。他决定留下来,与这里的道士们生活在一起,从他们那里学习到更多关于道教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他对道教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决定成为一名道士。
1955年至1958年间,任法融利用业余时间研读各种 道教经典,如《道德经》、《南华真経》、《四品》等。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精通了这些经典,还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人生指导体系。
1964年至1966年期间,由于当时文化大革命导致宗教活动受到打压,大部分寺庙被关闭或改为其他用途。但是任法融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继续研究《道德经》的注释。这份执着精神成为了他后来成功出版多部注释著作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政府重新开放宗教自由政策,这给予了任法融新的发展空间。他利用这个机会,不仅继续撰写注释著作,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被推选为楼观台监院,并且担负起筹备资金、招工维修宫殿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仍旧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即通过书写传达《道德经》的智慧与哲理给世人了解和领悟。
1980年代以后,因其爱国爱教、信仰虔诚及办事干练等特质,被广泛认可并获得多个荣誉职位,其中包括中国道协常务理事、副院长以及后来的会长。此外,他还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国际会议,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思想,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出去,为国家赢得尊重和友谊。
除了专业上的成就之外,任法融也是一个擅长书写艺术的人,其字体风格简洁而含蓄,可以反映出他宽广的心胸和高尚的情操。当人们欣赏他的作品时,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大智慧,以及对自然本真的热爱与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