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圣贤黄元吉仿佛是那时代的智慧之光照亮了净明宗的道路

黄元吉(1271-1355),元代著名的道教净明宗师,以字希文,同谱温陵处士黄天麟讳权公为同辈。净明宗中尊称他为净明嗣教、旌阳三传的重要人物。出身于江西丰城望族,他自十二岁便进入西山玉隆万寿宫学习,与清逸堂朱尊师共修道法。在朱尊师去世后,又接受了王月航的指点,并继承了刘玉器重之学。刘玉临终前嘱托黄元吉继承其教义,因此在西山建立了玉真、隐真、洞真三坛,以传授道法。

至治三年(1323年),黄元吉访问大都,深受朝廷官员和士人赞誉。在泰定元年(1324年),张嗣成推荐他给元廷,并被赐予“净明崇德弘道法师”、“教门高士”的封号,以及“玉隆万寿宫焚修提点”的职务。不过,由于张留孙挽留他继续居住在崇真万寿宫,他未能履行这一职责,最终在次年的京师逝世。他的遗愿是火化并携带遗剑返回西山,由徐异继承其位成为第三代传人。

整个生涯中,黄元吉致力于阐扬刘玉学说,他对内外交养以达到真正的净与明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只要除去欲念,就能达到内心纯洁;同时,也强调斋戒沐浴等外表仪式仅是表面的净化,而真正的修炼应从内而外进行,最终达到心灵上的真实净化和明白。

对于所谓的“真人”,他认为并非指那些通过吐纳休粮或辟谷而成就的人,而是那些能够惩忿窒欲、改过迁善、恢复理性与自然状态的人,这些人才配得上被称作真的君子。他还强调,十二个古代圣贤之所以成就圣者,都因为他们遵循孝道而成功证明了这条道路。而对于因果报应的问题,他则坚信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大多数人的善恶行为都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黄元吉编纂了一部《玉真先生语录》,收录了刘玉的一系列言论和行动,并且参与校正了一部关于净明忠孝思想的经典作品《净明忠孝全书》,这部书籍成为净明宗最核心的经典之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