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道家代表人物任法融道长与古籍典籍的共鸣

在甘肃天水县的一个普通家庭里,1936年6月诞生了一个小男孩——任法融。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和挑战:父母双亡,他是三个兄弟中的最小者。在这样逆境中成长的他,却找到了自己的道路——探索中华文化的深邃之处。

任法融对儒家四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爱好始于他外祖父,那位清末秀才,对儒学有着深入研究。随后,他父亲也被这份知识所吸引,并开始阅读佛、道教经典。1943年,任法融7岁时进入乡塾读书,但仅仅七年后的1950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回到家中,开始学习农事并自学儒家四书。

1952年的春天,19岁的任法融踏上了陕西陇县龙门洞的一条山路。这次旅行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龙门洞住着廿多位道士,他们以其朴素善良和勤劳为人所知。任法融留在这里,不久便决定正式入道,拜全真龙门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长为师。他虽然习练经韵,但并不愿意终身作为经忏道士,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读《黄庭内景》、《南华真诠》等高级经典上,以求理解解宇宙之源和万物消长之理。

接下来的几年里,任法融利用每一刻空闲时间研读《太上老君阴符经》、《周易参同契》,并且致力于注释《道德经》的过程中。他认为,每一字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奥而又实用的哲理,为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宝贵指导。

1964至1966年的三年间,任法融花费大量时间研究60余家的注释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对《 道德经》的解析。此时期,他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也增强了他对《 道德经》的理解能力。在十年的政治动荡期间,即使面临重重考验和挑战,但他依然坚持阅读并思考这些古老文献,最终更深地悟出了其中隐藏的智慧。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当局开始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楼观台恢复到原有的管理状态。1980年代初期,任法融成为该院监院,并投身于筹资、招工维修工作,同时继续撰写注释本。他用数千年的传统观点来阐述“楼正本”中的《 道德 经》,这是一部10万字的大作,其特点在于结合了自己对宇宙论、养生论以及社会观念等方面的人生经验与思想。

除了注释本外, 任法融还完成了一系列著作,如 《太上老君养生十四字诀》、《黄帝阴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周易參同契釋義》,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博学与文学造诣。在风水领域,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与中国风水协会主席陈帅佛合作交流,有助于提升自身水平。

1992年,被选为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兼中国道教学院院长,此后一直担负起推广中华文化教育及保护民族精神的事业。此外,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其他相关职务,是我国著名传统文化专家及易学专家之一,对宏扬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欣赏他的书画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宽广胸怀、高尚情操,以及对于“无为”、“自然”、“清静”、“柔弱”的生活态度。这一切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格,同时也是文人墨客创作艺术的一种体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