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关尹子与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的确曾会晤交流思想。据考证,他们在2500年前的一次历史性会议上,就《成语无欲则刚》这一深奥主题进行了探讨。这场直接思想交流的意义远超一般宗教活动,是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中未被揭示的重大事件,可能对我们之前2000年来中印之间许多文化交往问题重新认识产生影响。
关尹子是周昭王时期函谷关令,因留请老子写下“道德经”而闻名。他修行悟道多年,并有专著,被看作是道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东汉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为了抬高道教而贬抑佛教,他虚造《老子化胡经》,这场关于佛道关系争论一直延续到隋唐,但笔者认为《老子化胡经》为伪造,不等于说老子的领袖人物与释加牟尼没有直接接触。
《阿差末菩萨经》记载了关尹子与释加牟尼有过正式晤面和讲学活动,这一新证据来自于佛教典籍,因此格外扎实可信,该看作揭示了世界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重量级事件。该经典不是记述释加牟尼宣说的佛法,而是将一位客座思想家的讲座记录整理而成,与其他佛经不同,它显然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和礼遇。
通过对《阿差末菩萨经》的考证,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细节:
讲授地点不同于其他多数经集,是释加牟尼游历中的某处,这表明这次会晤是在特定安排下的正式活动。
提及主讲人阿差末的国度似中国,有些词汇如“仁族姓子”、“无极”等具有明显中土色彩。
中提到族姓等,更具有明显中土色彩,如“仁”字总难离开,“华夏或者‘仁’”,士族以“子”字标志性字词,如老子、关尹子、孔子的称谓。
经中直接提及“关尹”,基本可以确定阿差末既是关尹子。
经文含有很多道家或中土词语,如“仁者”、“无极”、“圣道”、“阴阳”、“党”、“无”,特别是出现了本次交流后的融合,因为在印度原始宗教和原始哲学中没有这个词汇。
这些证据佐证显示,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能与佛教份量相当、平等交流的思想流派,无论东方还是世界范围都很少,以此可能性最大,即可能是一种地域性的独特宗教学术系统。因此,如果能够最终解开这一谜团,对于研究华夏文明与恒河文明的交流史,释道两教的影响与融合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