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关尹子与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的确曾会晤交流思想。据考证,他们在2500年前的一次特殊场合中进行了正式的思想交流和讲学。这次直接的思想交流不仅超越了一般宗教活动,而且具有世界思想史、文化史上未曾揭示的重大意义,可能对过去2000年中印之间许多文化交往问题提供新的认识。
关尹子的身份是周昭王时期函谷关令,因留请老子写下“道德经”而闻名。他修行悟道多年,并有专著,被视为道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东汉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为了抬高道教而贬抑佛教,虚造《老子化胡经》。关于佛道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隋唐,这场争论主流看法是《老子化胡经》为伪,但这一争论也影响了文化交流史研究,对于探讨老子或关尹子是否与释加牟尼有过直接接触造成障碍。
然而,《阿差末菩萨经》记载了关尹子与释加牟尼有过正式晤面和讲学活动,这部佛教典籍中的内容相对于其他佛经来说更加系统且可信,该看作揭示了世界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重量级事件。
在《阿差末菩萨经》的记载中,有几处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在讲授地点被描述为释加牟尼游历中的某处,与其他多数经集不同,这表明这次会晤不是偶然发生,而是一次特别安排的情形。此外,从本经反映出的讲授内容较为系统,可以推断出这次会晤是专程安排的。
二、《阿差末菩萨 经》提及主讲人阿差末国度似中国,同时又提到了族姓等内容,如“仁者”、“无极”、“圣道”等词汇,这些都是中土特有的概念和语言习惯,也许受到了来自中国地区(即“仁族”的地方)的影响。
三、中文部分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地理位置,比如“十江沙”,这个数字远大于常见用以指代遥远距离的地方,显然这里指的是毗邻区域,而印度东方只有缅甸、中国等地区,再参照公元前5世纪左右区域思想史高度与成果,可以认为 阿差末来自中土。而且,“阿尼弥沙”的含义一致于“无尽意、一切法性无尽”,与“道”的内涵全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观念,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四,本文最后通过对古籍考证分析,将部分佐证作个梳理,为有关学者深入研究提供线索。如果能够最终解开这一谜团,对于研究华夏文明与恒河文明的交流史,释道两教的影响与融合将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