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关尹子与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的确曾会面交流思想。这个历史事件不仅为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增添了新的篇章,也可能对我们过去2000年中印之间许多文化交往问题的认识带来新的视角。
关尹子名尹喜,是周昭王时期的函谷关令,因留请老子写下《道德经》而闻名。然而,他在修行悟道方面有着自己的成就,并且有专著作为劳资唯一学生,其地位应被看作是道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东汉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为了抬高道教而贬抑佛教,将老子的西行传说虚造成了《老子化胡经》。
围绕佛道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到隋唐,这场争论的主流看法是《老子化胡经》为伪造。但这一争论也损害了文化交流史研究,妨碍人们去探讨老子或关尹子是否与释加牟尼直接接触过?《阿差末菩萨经》记述了关尹子与释加牟尼有过正式晤面和讲学活动,这一新证据来自佛教典籍,因此格外扎实可信,该看作揭示了世界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重量级事件。
在《阿差末菩萨经》的考证中,有几个细节值得注意。一是在讲授地点上,与其他多数经集不同,它指出释加牟尼在某处进行讲解,而非特定的园林或山脉。这表明这次会面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安排好的正式活动。此外,《阿差末菩萨经》提及主讲人阿差末来自东方,即中国,“仁族”,语言关系双方沟通应该比较吃力,但也佐证了传授者阿差末来自中土。
此外,《阿差末菩萨经》的内容充满了中土特有的词语,如“仁者”、“无极”、“圣道”、“阴阳”、“党”、“无”,这些都支持从本次交流后的融合可以推断出,在印度原始宗教和原始哲学中没有“道”的概念。而且,在该文中的描述还提到了跪礼,这是一种独属于中土特有的反映等级观念的礼仪,可佐证传授者阿差末来自中土。此外,讲演结束时阿达摩谦辞自己为“罪衅”,显然是佛教之外的思想流派,而公元前5世纪左右能与佛教平等交流的思想流派,无论东方还是世界范围内,都很少见,以道家可能性最大。
总结来说,如果确实存在这样一个历史事件,那将是一个重大发现,对于理解古代两大文明间的人文交流以及他们各自发展轨迹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道家名言警句及解释 、 道家经典书籍入门 、 道德经三十六章原文译文 、 大道至简无欲则刚下句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拼音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