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关尹子与佛门代表人物确曾会晤交流思想探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哲学深度

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关尹子与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的会晤,探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哲学深度

在距今2500年前的一次历史性事件中,关尹子与释加牟尼进行了正式的思想交流。这场直接的思想对话不仅超越了一般宗教活动,而且是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尚未揭示的大事件。这种交流对于重视过去2000年中印之间文化交往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关尹子的身份,他名为尹喜,是周昭王时期函谷关令,因留请老子写下“道德经”而闻名。他修行悟道多年,并有专著,被看作是道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生劳资也被认为是劳动者和资本家的代表。

东汉时期,天师道祭酒王浮为了抬高道教而贬抑佛教,他虚造《老子化胡经》以此作为依据。但这一争论一直延续到隋唐,这场争论主要围绕《老子化胡经》的真伪展开,而笔者认为这份争论忽略了考证老子西行传说的事实。尽管《老子化胡经》被普遍认定为伪造,但这并不意味着关尹子的存在也是假想的。

《阿差末菩萨经》是一部记载了关尹子与释加牟尼会晤并进行讲座的佛典,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这两位伟大思想家的相遇。在该经文中,不仅提到了讲授地点,而且描述了主讲人的国度,即中国,其语言和习俗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征。

该经中的族姓等细节,也显示出其来源可能来自于中国。“舍利弗问阿差末,仁族姓、所从来处去此远近?”由舍利弗发问,可以看出阿差末来自东土“仁族”,语言关系双方沟通应该比较吃力。这些信息佐证表明,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与佛教互动相当且平等交流的思想流派在东方或全球范围内几乎不存在,以至于可以推断阿差末既是关尹子的可能性最大。

此外,该经还记录了许多关于“仁”的概念,这一概念在中土文化中非常重要。而且,“无极”、“圣道”、“阴阳”、“党”等词汇在其他佛典中较少见,但却频繁出现于本文,使人怀疑它是否反映了某种更广泛的地理区域或时间段,其中包含有关古代中华地区及恒河沙里(印度)的知识。此外,还有一些关于礼仪、跪拜方式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地理标志性特征,让人难以摆脱对于这个故事背后的真实性的好奇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