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土楼的智慧之巢犹如古老的诗篇每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深邃的文化故事

客家土楼:千年的智慧与匠心

福建客家土楼,源远流长,从宋元时期便已萌芽。历经明代的成熟发展,再到明末清初的繁荣昌盛,它们如同古老诗篇,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邃的文化故事。

“百年的砖,千年的土”,生土建筑不仅是会呼吸的房子,更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11月14日,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智在匠心》,为我们揭开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徐松生的故事。

徐松生自小就与土楼结缘,他从14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这门技艺。在打墙、搭架、架木料、砌墙、做瓦屋面等过程中,他才明白每一个工种的手艺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他的座右铭是“务实是我们的格言,勤奋是我们的本质”。

2007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中国“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松生致力于修缮和保护这些历史悠久的地标,让它们焕发原有的魅力与生命力。

尽管头发花白,但徐松生仍然坚守在第一线,用毕生的所学去守护那些祖先留下的文化根基。他对待这份工作,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信仰。在他的手中,每一块泥炭,每一片木材,都有着他自己的温度和爱意。而这个温度,这份爱意,便是我国丰富多彩民族文脉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替代的人文精神财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