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迁到赣南的客家人中,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既保留了中原地区传统习俗,又融入了本地土人的特色。例如,他们制作艾饭、挂艾和菖蒲以及香草烧汤沐浴等独特仪式,这些都成为了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端午节习俗。
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上端午节的日期。这一天被称为“端五”,因为古代汉语中的“五”与“午”相通,所以将其称作“端五”。然而,在赣南客家人那里,这一天更常被称为五月节。在这一天,出阁的闺女会带着粽子和其他食品、礼物回娘家看望父母。而每逢阴历初一和十五,以及过年时,赣南客家人都会前往祭祀土地神,因为他们认为土地神是保护神,在端午这天也不例外。祭祀时,他们会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食)以及三餐、三双筷子、三怀酒,并点燃香烛席地而跪,以求土地神保佑全家的安好、生产丰收等。
现在许多赣南客家人已经简化了这一仪式,只是在自家的门口点上三枝香以用祭祀,或在庆祝端午節的餐桌上多添几双碗筷和椅子,以示先人们也在一起同过这个节日,从而寄托对先人的保佑之愿。这体现了客家人对于崇拜祖先观念的浓厚。
此外,在端午这天,赣南客家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制作艾饭。每当过年前夕,每户家庭都会从野外采集各种用于食用的青草药,用来制作艾饭。这些青草包括艾草、麻叶、鸡矢藤、白头翁及枸杞叶等。一旦准备好了,就将这些药材洗净去梗煮熟,然后拌在预先浸透并滤干的大米中,用碓舂成米团,再加入红糖拌匀制成块蒸熟,即可食用。此举缘于农历五月,被视为恶月,当时气候潮湿多变,百虫滋生,因此这种饮食习惯被认为有助于抵御疾病。此外,由于农历五月正值春夏转换期,为避免瘟疫流行,这种做法也符合当时防疫措施的一部分。
此刻,不少地方仍然保持着悬挂葛藤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样的日子里,每个家庭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或艾条插于门楣,并悬挂于堂内,以驱除邪恶力量,同时净化空气。此举源自道教信仰,其中张仙师即被视作最受尊敬的人物,他不仅是道教圣者,也是民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他曾经帮助一个妇女及其侄儿躲避黄巢起义军,因此后来人们便开始使用葛藤来驱逐邪恶力量,而不是像其他地方那样将其与绑鬼有关联。
至今,一些地方还坚持写符贴于门楣或墙壁上的古老习俗。在农历五月初五,每户家庭会用珠笔书写特殊符号——所谓“午时符”,然后贴在门楣或墙壁上,上面通常画八卦或者某位神灵图像,并附加如:“勒令”、“破官非口舌”、“鼠蚁蚊虫一切尽消除”的字样。这类符咒相信可以驱赶害虫,因为它们具有道教仪式性的功能,与仲夏季节相关联的手无数害虫共同出现,对抗这些害虫成了纪念这段历史的一个方式。
最后,有关洗花草浴也是一个普遍存在但较少提及的情形。在一些地区,男女老幼都会共享一种特殊水疗,即使用各色药材泡水进行沐浴。据说这样做能够排毒养颜,使身体得以得到彻底清洁。而且由于太阳尚未升起,大部分男人就早早出发采集露水后的植物叶片,如桃枝金银花藤千里光猫爪藤等,将它们洗净扎好,然后再加上已插好的菖蒲和艾枝,将它们熬制成热水后大家轮流沐浴起来。
标签: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下载 、 道德经第二章 、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原文 、 老子道德经81章全文 、 老子与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