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探索茱萸与菊花的文化象征及其与寒食节来历的联系
重阳节,以佩戴茱萸而闻名,故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不仅是重阳节的标志之一,也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果实。产自江浙一带的吴茱萸因其品质优良,又被称作越椒或艾子。这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其叶呈羽状复叶,初夏开有绿白色的小花,最终结成似椒子的果实。嫩果呈绿色,成熟后变为紫红色,具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可用于治霍乱,而根部则具杀虫作用。
《本草纲目》记载了茱萄的特性,它具有辛辣芳香、温热之性,可用于驱寒除毒。古人相信佩戴茱萄能辟邪消灾,因此在唐代,这个习俗得到了广泛推广。在这一天,不仅妇女和儿童会佩戴,还有一些地方男子也会跟随这个风俗。此外,还有将头上插着菊花的人,他们认为这能够避邪延寿。
除了佩戴和插入头饰中的这些习惯,在清代北京地区还流行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此来“解除凶秽”并招致吉祥。在宋代,一些人甚至会将彩缯剪成形状像样的 茱莱 或 菊花,并赠送给他人作为礼物。
然而,从宋元时期开始,这种穿着装饰性的风俗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和长寿期望值提高,对于避邪消灾这一传统意义上的重心需求减少,而追求延寿益寿这一主题变得更加重要,因而“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超越了“避邪翁”(茱莱)。
综上所述,重阳节中的这些风俗反映了一系列关于健康、生存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祈愿,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与寒食节作为一种纪念逝者与祖先的一日同样令人深思。
标签: 道家符的画法大全 、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 道德经1一5章原文 、 道教保佑的话语 、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