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一场避邪除灾的诗意盛宴
在那遥远的西汉时期,《长安志》中就有了关于重阳节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了“登高节”,人们不仅仅是为了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还要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得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添几分吸引力。
到了隋代,孙思邈在《千金方·月令》中提到:“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这表明隋代的人们已经将重阳节和登山、饮酒、烤肉等活动紧密相连。
到了明清时期,北京地区对这个习俗尤为推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便是一时之快乐也。”
有些贵戚富家会带上幕帐、烤具、车马和乐器,在山上架起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而慈禧太后每年都会于北海东桃花山举行大型野餐聚会,不论是在玉渊潭钓鱼台还是故宫御花园里,都有人群聚集来此进行这种美好的活动。
关于这个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古代对山神崇拜的一种形式,以求避免灾害;另一种说法认为最初可能是农民们采摘野果和药材,但后来演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总而言之,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每当重阳佳节降临,我们似乎都能感受到一种普遍的情感,那就是向往自然,一起踏入那些绿意盎然的小径,或许能够遇见一些未知的事物,也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自由。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欢愉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期待这一天,将我们的脚步带向更广阔的地平线去探索,而不是只是停留在现有的轨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