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与菊花:从辟邪到延寿,元宵节看花灯中的璀璨光彩
在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有着一项特殊的风俗,那就是佩戴茱萸。茱萸被称为“辟邪翁”,而这场庆典也因其而被称为“茱萸节”。除了茱萸,还有一种植物——菊花,也是重阳时期流行佩戴的物品,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节日独特的情景。人们相信,这些植物能够带来健康和长寿。
茱萸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果实,可以作为药材使用。据说出产于吴地(今江浙地区)的茱萸质量最好,因此又被称作“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长至一丈多高,其叶呈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最终结成类似椒子的果实。在秋天,这些果实会变成紫红色,有助于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此外,茱萸还能治霍乱,并且可以杀虫。
古人认为,将这些 茱萄挂在身上或者放入香袋中,可以驱除邪恶并避免灾难。在唐代,这个习惯非常盛行,不仅妇女和儿童会佩戴,还有男子加入了这个传统。而除了佩戴茱萄之外,还有人将菊花头戴,使之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清代期间,在北京举办的一次重阳节活动中,将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以此来解除凶兆并招引吉祥。这便是簪菊的一个变体形式。而宋代则出现了一种新的传统,即剪裁彩缯制成模仿 范本 的图案,用以装饰或赠送给他人。
就像端午节上的雄黄一样,以及同样用于驱虫防蛀的是菖蒲一样,重阳節上的 范本 也扮演着相同角色。因为当时天气开始回暖,但仍然潮湿,而且衣服容易霉变,所以这种做法变得必要。此外,当季节进入桂花盛开的时候,又是一个需要防止虫害的情况,因为桂花使得环境更加适合昆虫生存。因此,把这种具有毒性的材料制作成囊包,并通过穿过它们来达到驱逐蚜虫和其他害虫的手段,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然而,在宋元之后,这个习惯逐渐消失了,而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关于避邪消灾这一主题对于现代人的吸引力减弱,因为他们更关注现实生活以及对未来生活所持有的希望和期盼,从而追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即菊)取代了原先的地位,让原本相对较少见的“避邪翁”(即 范本 )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编辑:传统文化网)
标签: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 、 道家经典图片 、 道家感恩的经典语句 、 度人经原文 、 道德经中的无为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