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历史演变过程在五十六个民族单体照片中显现穿越物品的时空隧道

布依族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既丰富又多彩。早在《摩经》中,就有关于古代布依族妇女穿着裙子的记载。这表明了服饰文化自古以来就具有重要地位。在汉以前的文献中,只有简单提到头饰和身体装饰,如“被发文身”、“断发文身”或“剪发文身”。《战国策》中的描述更为详细,“越人‘被发文身,错臂左衽’”,这意味着他们的服饰形制已经有一定的特点。

到了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提到夜郎人的服饰是“皆魃髻”,而南越王赵佗的头饰则是“魅髻”,形如高圆柱状,用带子束于头顶。唐代时期,僚人的服饰称为“横布两幅,穿中而略其首,名为通裙”。不仅描绘了妇女裙子的形制及制作特点,而且描绘了男人的上衣形制。此外,《新唐书•南蛮传》还提到僚人妇女除了通裙外,还有的头饰:“美发,髻垂于后。竹筒三寸,斜贯于耳。贵者饰以珠铛。”

明代后有关布依族服飾記載較多且詳細。在明代各地布依族服飾差異不大,其共同點是婦女都穿短衣長裙。《貴州圖經新志》說當時的布依族婦女「以青布一方包頭,以細褶青裙至二十余幅」。郭子章《黔記•仲家》則描述了青布包頭的情況,是「蒙髻若帽絮之狀」。

從清初開始,每個地區的布依族服飾開始出現一些差異,比如南笼(今安龍)一帶、罗斛(今羅甸)、册亨一帶和独山州(今獨山縣)一帶,都有不同的頭飾和裝飾方式。而到了清乾隆年間後,由於居住地區不同以及民族文化交流影響的差异,這些地方逐渐出现了不同的式樣。

迄至今日,由於居住環境和民族文化交流等因素影響,這些地方形成了一种多样化、地域性的服飾形式。这段历史展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分化,再次统一起生的长久发展过程,这也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单体照片中的一个精彩篇章,它通过物品展示了一段悠久而丰富的人类文化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