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仿古建筑四合院华侨梦回故里传统民居群体现同根之情

泽园洋味十足的门楼 邹晓东 摄

尾落儒林第三连券洋楼 金利明 摄

善居室石刻的温肃书法作品(朱东长拓片)

“九曲篆”塑成礼器造型 金利明 摄

宣统元年的厝契 金利明 摄

前溪新乡全景 邹晓东 摄

前溪新乡,就是“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所在地,也是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的一个自然村,占地总面积大约80亩,密布着40多座传统民居,建设时间跨度30余年,绝大部分是华侨投资建设的,这些“华侨厝”不仅是百年前潮汕人漂洋过海、拼搏奋斗的固态史书,也是潮汕人勇于进取、善于吸纳异域文明成果的物证。

侨宅探寻

陈慈黉带头规划建设蓝图历30年时间建一新乡

今日前美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原先前溪、溪尾(居美)两乡组成。据《绣诗楼丛书》之《陈氏族谱》记载:清初,溪尾陈氏十一世慧先公(1630—1709年)“营买前溪乡而卜居焉”。及后子孙茂盛,开枝散叶,分居寨内、寨外、沟头、西门、下底园、竹宅等社份。清末,当人口继续膨胀时,“新乡”于是应运而生。

踱步在这片充满历史与文化气息的地方,每一步都感受到当年的风貌和人们对家园的情深意浓。大街小巷笔直通畅,是传统灰路延续;单元宅第虽有五过间、三背剑,但每一处都有其独特性;榕树龙眼荔枝点缀庭院,而花草荷塘、小溪则勾起了旧时繁华。

现年99岁的陈淦强老人回忆说:“我们这里原来‘四角六头’都是独立的小社区,以灰路相连,与外界相通。”他讲述了这里曾经的一切,从早期公田到后来的私产,再到现在这番变化。“杂菜铺内”,即便经过100多年的风霜,它依然保持着那份辉煌与宁静,是一个家族故事也是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随着笔者走访不同家庭,我们发现这些家庭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情感纽带——他们都是从海外归来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属于自己的家,并将这一切留给了子孙后代。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建筑上的技艺,更能感受到那些匠人的心血和汗水,以及他们对于家国的情怀。

雕刻技艺呈异彩修身齐家见细节

每个角落里的雕饰,都像是地域文化和集体心理最直接的反映。木雕石刻灰塑,无不流露出主人们的心声和情感。而那些精致的手工艺品,更是在无声中讲述了一段段传奇故事。

走进这样的一个又一个古朴典雅的大户人家的住宅,你会发现墙壁上镌刻着各种吉祥如意的话语,那些字迹斑斑,却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情谊与责任。这一切,或许只是简单的一扇门、一块砖、一道梁,但它们却承载着千丝万缕的人情味儿,让你仿佛置身于一幅幅艺术画卷中,一次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那个年代,那种生活方式,那种精神追求,那种对未来憧憬...

此外,还有一些更为现代化的事物,如电影电话机,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时尚且现代化的事物,就像今天我们的智能手机一样,它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人们生活状态,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窗口去观察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在科技与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