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民居华侨投资的传统文化宝库行远同梦共筑故里美景

中国八大民居:华侨厝的文化传承与时尚追求,行远同梦共筑故里美景

泽园洋味十足的门楼,陈慈黉摄

尾落儒林第三连券洋楼,金利明摄

善居室石刻的温肃书法作品(朱东长拓片)

“九曲篆”塑成礼器造型,金利明摄

宣统元年的厝契,金利明摄

前溪新乡全景,邹晓东摄

前溪新乡,不仅是岭南第一侨宅——陈慈黉故居所在地,也是澄海区隆都镇前美村的一个自然村。这里占地总面积大约80亩,密布着40多座传统民居,其中绝大部分是华侨投资建设的。这些华侨厝不仅是百年前的潮汕人在异国他乡奋斗生活的见证,更体现了潮汕人的勇于进取和对异域文明成果的积极吸纳。

侨宅探寻

陈慈黉带头规划建设蓝图,一直持续30年时间建一新乡。

今日前美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由原先前溪、溪尾两乡组成。据《绣诗楼丛书》之《陈氏族谱》记载:清初,溪尾陳氏十一世慧先公营买前溪乡而卜居焉。

踱步在这充满历史气息的地方,我们几乎可以看到清一色的旧宅第,它们横列竖立,如同古老城墙一样坚固而有序。大街小巷笔直通畅,每一条灰路都似乎诉说着过去繁荣时期的情景。单元宅第虽然造型和规模各不相同,有的是“五过间”,也有的是“双背剑”,甚至还有“驷马拖车”。四周种植着榕树、龙眼、荔枝;庭院点缀花草;房前屋后流淌的小溪,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遥远又怀旧的地方。

99岁高龄的陈淦强老人回忆起往昔,他说当年新乡每个角落都设有栅门,每家独立成为一个小社区,这些栅门通过灰路相互连接,与外界沟通。这里的土地原本是一片公共田野,是由陈慈黉父子和其他地方绅士向朝廷申报作为建房用地,然后规划为平整的大片土地出售给居民。整个新乡从事业到完工,都耗费了30年的时间,“善居室”是最后完成的一处建筑。

随后,我翻阅了陳二孙家藏的地契,那些纸张上记录着家族成员之间关于房屋买卖和租赁的事务。一份宣统元年的自建房屋契纸记载着:“本月初十日,本省布政使司准许我等以70银元购买此地。”另一份1922年的白契则写道:“本月三十日,本省布政使司准许我等以120银元购买此地。”

循着 陈淦强 老人的指引,我找到了一座被称为“杂菜铺内”的古色古香的小庄园。这是一座典型的双层木结构建筑,由四点金主座、双花巷、三包洋楼和返照厝四部分组成,全场占地3亩有余。我得知,这里是在1908年建成,而这座庄园也是两个家庭合资兴建,只不过内部分成了两个不同的住宅空间。“美合内”属于陈惠泉家的商号,而“抱记内”则属于他的堂兄弟陈慈拔家。

雕刻技艺呈异彩

修身齐家见细节

走进这个由木雕、石刻、灰塑等艺术形式构成的人文博物馆,可以感受到这里独特且丰富的人文风情。在这里,无论是门楼、大门楣还是厅堂上的装饰,都遍布著雅字,就像置身于一幅书法展览中。而81岁高龄的隆都华侨中学副校长 陈立松 就喜欢在这里享受艺术氛围。他父亲曾在1926年买下相邻两块五过间厝地,并建成了这座双层洋楼,以其槟城蓝屋韵味著称。在这一切之中,还隐藏着深厚的情感与智慧,比如题写匾额中的"炽昌吉安"以及隐藏在香炉中的诗句,以及各种礼器造型,他们都是对未来愿景的一种寓意性的表达。

至于那些豪华的大户人家的郎中第、寿康里以及善居室,那里的石门楣及门楼肚,则涂抹满了锦言佳句、“家承赐书”、“明道修身”、“民阜物丰”等精妙绝伦的手迹,大多出自晚清名手之手,即便简单拓印也难以逊色于法帖。此外,“杂菜铺内”的邻近建筑——“明春堂”,即由医师 陈宣 明父子亲手建设的大医宅,其内部装饰更是不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的节录,以及朱熹《敬斋箴》的摘录,可谓用心良苦,用艺术表现对子孙后代教育理念的一致性与忠诚性。

百年前的新乡,在光绪末年,当时已显露出一种潮流与时尚。当时就已经开始使用现代化材料制作电影电话机,使得这个小镇成为当时最潮最时尚的地方之一。而今天,这个地区依然保持其独特的人文特色,同时融入现代元素,为游客提供一个既能欣赏历史,又能体验现代魅力的旅游目的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