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中,劝善不仅是修行的句子,更是传承的光辉。《太上感应篇》中的“语善、视善、行善”三善,是为人处事的根本。在生活中发善心,为善行,成为道教修行之道。所有修行法门,都围绕“与人为善”的原则运转。这一思想,与华夏农业文明独特性相结合,又延伸到血缘关系,形成了“承负”的观念。我们今时今日所做的一切善因,为日后子孙栽种乘凉的大树;而福泽享受,也来自于父辈祖辈积攒的福德。如果祖上为恶,我们也要受到恶果牵连;如果不行好事,将带给儿孙极大的不良影响。
在承负观念中,每个人的起心动念,与亲属和社会产生密不可分联系。在借助社会公德约束力和慈爱本真的自然属性前提下,劝人为善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大力提倡内容之一。道教通过信仰和教化方式,告诫人们为善可得福报,为真理登阶,为世度必需法门,为个人修真必然之路。
诸天圣真恐世愚昧,便传下多经以教化;又晓众生知其理易而行难,便作可以明白记载今日言恶行为的“功过格”,使夜深人静时反思所作所为,即是求自己积累福报还是恶果。在此考校严明的功过律中,如果能听从天尊一心向善,久久获福报。
以上引出了重要修行内容——阴骘(阴德),指在外人看不到的时候是否还能自私心、自做好事。道教以阴阳立法说教根本,以明见世人的颜面本性重之。不但不能容忍会在明处作恶祸乱他人的,还有律对此严加处罚。而打着名号沽名钓誉者,不称之为真正的人。
真正考验信仰、修行,则是在独处时是否能够不起恶心、不生恶念、不做恶事。如果如此,那么此时所有言语行为被称作阴骘,上苍感应降下福报。“阴骘”并非强调私下暗暗做好事,不需要让他人知晓,而是在无形无象地表现出与人类共情的心灵,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真正的人间正义。
二层面的解读:一是在他人不知晓的地方,从内心生成与人类同情的心意,只为了救度一个生命,不求赞誉,这便是真实的利益平等精神。此外,“阴骘”的第二层含义,在于更加强调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并且宗教意义上指向监察神明,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大旨上的身心归一。
当达到以上两点,即能将一切言语都变成智慧语言,一切行为都变成美好的举止,此时,无论在哪个位置进行这般言谈举止,都将成为对世界的一份恩赐,对自己也是最好的教育。当一个人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就不会再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他的每一步行动都是出自内心,最终实现了生命价值的大放异彩。
(注:文章作者:高璟,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道德经中的做人道理 、 道家经典软件下载 、 天道100句经典语录 、 道法自然的书法作品欣赏 、 道德经经典句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