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力田篇第三孝悌本性守礼节社会实践的干净短句

【农桑通诀集·力田篇第三·诗解】

在汉代的光辉岁月里,人们开始将孝悌与力田相结合,以此作为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的基石。高帝时期,商人不得穿丝绸乘车,租税加重,以此来教育他们的行为;惠帝虽然稍微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但仍然不允许子孙入仕,这是为了强调农业之本而抑制工商之末。

到了文帝时代,社会风俗更加奢靡公私财政日益匮乏,贾谊上书进言,他的话深得文帝心意,因此亲自下地耕作,并颁布命令:“孝悌是天下大顺之美德”,派谒者慰劳并赏赐。同时又说:“力田是民生的根本”,赐予每户两匹帛,并按照户口比率设置力田常员,为民众力量的榜样。

唐太宗也曾下过诏令:务农的人不准转为工商,而那些工商的人如果放弃原业转为力田,则免除其调发物品。此举对于末流人物有益于世用,而且古人亦如是,对末流人物进行抑制。而今后的世代,更有一些出于末流外的人,他们不顾人伦、懒惰成性,不但衣食费用反而更高,还浪费有限的资源供养无益之人,上层官吏却没有禁止,只是在夸张中崇尚他们,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一名男子不耕种,便有人挨饿,一位女子不织网便有人受寒。如果一个人耕种大家都坐吃山空,要想百姓不饿肚子是不可能的;一个女子织网大家都穿着新衣服,要想百姓无寒也不行。饥寒交迫切于民生,如同衣食不足一样,没有来源,用以养育父母、儿女、生死,也无法获得。想要百姓能孝悌也是难以做到的。

因此我们要明白,“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才能知荣辱。这不是很明显吗?农夫们遭受饥寒困苦,却看到游惰轻松的人感到羡慕,即使离开自己的土地和工具去追随这些游惰者,这对人民来说是一种害处,又岂止仅仅逐渐消逝?

孝悌原本就是人的固有本性,而力的维持则应该成为人们应尽的一份责任。然而,当人们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和本性的时候,他们是否就真的如此了呢?这是因为他们被现代社会中的浮躁所迷惑,被他人的观念所误导,从而落入这个境地。

今天国家多次发布诏令,如果有人勤勉农桑增添家产,有孝友精神,由本社举报经乡县官考察,上报给上司年终再核实奖励;或者有游荡懒惰的人,也由社里训教若听话则好,如果违抗训教,就申报县里罚他代替在社里的劳役。这符合古圣先贤提倡好的风俗文化,使那些管理牧民者的职责认真执行,让仁义成为行动指南,让农桑带来利益,让人民生活得更安稳。这正是我国历代领导者追求的一个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会得到良好的教育,都会明白正确的事情,都会努力向前,将自己变成真正可敬可爱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