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谜秦汉新道家与黄老之学的秘密_天然道观

在我研究《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的过程中,我提出了“秦汉新道家”的概念。1981年,在《文史哲》第2期刊物上发表了题为“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论秦汉新道家的文章,后来又在1984年出版了有关论文集结的书籍——《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虽然这个概念曾引起过广泛的讨论,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多少人明确地使用或赞同这个提法。

此外,关于黄老之学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多关注。吴光先生出版了《黄老之学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丁原明教授则撰写了《黄老学论纲》(山东大学出版社)。这些著作都从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讲起,并包括了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而对于战国时期更早一些阶段,“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这一主题也得到了胡家聪、白奚等人的深入探讨。而陈丽桂女士则在她的作品中提及到了我的论文,这些都是对我所说的“秦汉新道家”与“黄老”关系进行进一步阐述的一部分。

在文献中,“黄老”一词有着丰富的地位。在诸如申不害、韩非等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思想归于这两个名字。而慎到、田骈、接子以及环渊等人物,也都被描述为学习并发扬了 黄帝和 老子的智慧。这一系列文献中的记载,如盖公善治 黄老言,陈平本好 黄帝、 老子 之术,都强调了这两位古人的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

随着时间推移,对于 黄帝 的传说越来越多,从战国晚期开始,就出现了一大批以他命名的书籍。这些建议被归类为 道家的,其中包括五种 道教 类书籍,以及五种兵阴阳类书籍。此外,还有神仙类四种医经及经方各二种,以及天文历谱杂占房中阴阳小说各一种。不难看出,这些以 黄帝 为名的大量文献基本上可以归入至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即 道家的杂而多端特点。

实际上,当我们谈及这些 以 《 老子 》思想为核心 的 学派 时,我们指的是那些基于 清静 虚无 理念发展起来的一系列理念系统,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字游戏。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这些 文献 中以 古代 人物命名的情形称作 “黃黃學說”,或者简单地称其為 “黃書”,并不失其合适性,因为它们不仅反映了一种历史现象,而且还展示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即通过创造各种以古人命名的人物故事来增强自身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为了打破儒家的尧舜崇拜,以自己更加古远的人物建立竞争力。

西漢初年的當權者們(張良、陳平、高祖·劉邦與窦太后)對於這種情況抱持高度尊重,並將它融入於自己的政治理論和實踐活動中,這樣就使得黃老學說達到了高潮,並且產生了一個集大成著作—— 《淮南子》,這本書成為後來學者對於戰國時期至西漢時期間所有相關理論進行系統性的總結與分析之一個重要參考點。

從以上討論可見,“黃白學說”、“玄學”或其他類似的名稱確實是用來描述過去某些特定歷史階段內部發生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往往伴隨著新的思想體系和文化形式出現。例如冯友兰教授將魏晋时期稱為「玄學」,並認為它是一種新的發展,是「『玄學』」、「『三教合一』」、「‘魏晋’」相互關聯乃至轉換的心態轉移。他認為,這種心態轉移帶領我們理解一個從先前傳統向更廣闊視野開放過渡過程中的哲學觀念,因此他提出:「‘玄學’是一个‘旧’名称,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三教合一’是一个‘新’名称,它标志着一个时代开始。」(见他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由此看來,用「『先覺年代』」「『戰國時代』」「『唐宋時代』」來形容不同的發展階段,更能展現出中國哲思歷史上的不同層面,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中國哲理演進的情況。但如果要選擇最適合現在主題的一个詞語,那麼應該是「 『三教合一】」。因为這個詞語既包含了解決問題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創意價值,使讀者感到好奇,不禁想要知道更多關於這個議題的事實真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