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耳猕猴聆听道教文化深藏天然道观传授戒法不妄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戒律是禁止之义,是修行之要。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一位求道者进入戒坛,他们必须秉诚受戒,以举行安静的仪式和严肃的威仪,从而远离五祖、七真的尘世纷扰,并立于全真榜样的高峰。

实际上,全真派的传戒活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法事,而是一种严格的教务活动,它体现了一种严肃的道纪和重建教制的道风。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进行过传戒活动,这一点可以从许多古老的道教经典中得到证实。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个唐代《十戒经盟文》的记录,其中描述了女道士王景仙如何在张泰法师门下受十大誓约。这份盟文反映了唐代受戒者的实践,所以有人认为佛教影响了道教传授戒律,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

原因有二:第一,在印度 佛教并没有记载有关传授戒律的手续,因为印度佛教学的是主动讲经辩论,而不是进行类似的仪式。而第二,即便是在中国,也是到了唐宋时期才开始出现关于传授戒律的手续,这显然比早期宗派如全真派晚得多。

全真派对于这一过程非常认真,对于没有达到要求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地赐予他们完整的地位。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详细列出了十个条件,一名求学者必须具备才能接受正式训练。这包括追求胜利的心态、与贤智近身无疑、辨别善恶能力等。此外,还有一系列标准,比如心中的纯洁性、对老师深厚的情感以及对先师报恩的心意。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么方丈会将重要文件藏匿于山川或海岛中的龙宫里,只有等到某个劫运结束后,该文件才会自然浮现出来。整个过程体现出一种悠久且神圣的地步,由太上界降下至凡间,每一步都成为历史上的象征。

随着时间推移,初期简约但含蓄的大众化理念逐渐演变为更复杂和精致的一套制度,如“三皈”、“五禁”、“八禁”、“十禁”,这些都是为了维护精神上的清净与宁静。北宋时期,全 真派兴起,并建立了“传授制度”,以确保知识被正确地保存下来,不被滥用或失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