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修道如何入门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探寻天然道观中的道教文化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活动,这一历史性时刻由宋士洪道长提供的照片记录。这一仪式对于戒者而言具有深远意义,因为它代表了对修行道路上的严肃承诺。天真皇人曾经说过,只有那些模仿不上、习得不及的道士才被称为真正的道士。而对于那些自诩为真人的行为,也只有遵循着真正的规矩和准则才能获得认可。

当一个人决定步入戒坛,接受严格的教规,他们必须持之以恒地保持诚实和专注,不断追求内心的清静与平衡。他们应该遵循五祖和七真的榜样,以此来确立自己的修行标准。在全真派中,传授戒法是一项极其严肃且重要的任务,它不仅是对教务的一种管理,更是对整个宗教体系秩序的一种维护。

然而,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全真派在传授戒法方面并没有创新的价值,因为这种做法早已存在于其他宗教中。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正一道教等宗派进行过类似的传戒活动,这些活动留下了一系列关于十戒十四持身品牒(十戒经盟文)的文献记录。

唐代的一个名叫王景仙的小说家,以沉迷六情而闻名,她听闻到受十戒十四持身品可以超越三界达到上清境界,因此前往张泰门下接受了十次禁令,并发誓要永远供养自己。这份盟文反映了唐代道士受戒的情况,而这些证据表明,道教传授戒律的事实比佛教要早很多。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佛教是第一位提倡“传授”这一概念的人。此外,由于印度佛教中的记载缺乏关于“传授”的具体描述,而且中国佛教关于这个主题的大量记载主要出现在唐宋时期,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

全真派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对于选择适合的人选,他们非常慎重。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列出了十个条件,一旦满足这些条件,那么方丈大律师才会考虑向他或她教授这套严格的心理和行为规范。这些要求包括好学、谨慎、柔顺以及尊敬老师等,以及许多其他方面。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大律师甚至会将宝贵的心灵指导藏匿起来,在某个安静的地方等待未来能够接收它们的人出现。

在全真派中,任何想要学习和掌握这套系统化教育方法的人,都需要具备以下特质:心灵纯净,无私利益;能否诚实面对自身不足;是否愿意无私奉献;是否能够坚守初心不动摇;以及是否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方丈大律师眼中,如果一个人不能完全符合以上标准,他就不会被允许进入这条神圣而又艰难的地路旅行。

最后,全真的哲学源远流长,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太上老君降世所颁布的一系列典籍,从那时起就成为了一个悠久而庄严的情节。当初期 道教学者制定出简约版 的九九八十一难,他们首先禁止贪婪与欲望,然后主张保持内心宁静。《老君想尔斋》,作为最古老的一部完整性的信仰纲领,是所有后来的改良基础之一。而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上清、新天师等各个分支都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制度,如三皈五关、八关四摄等,更复杂多样的规矩涌现出来,为现代我们所见到的更为完善形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