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通志》中提出了“制器尚象”说,他认为人们制器既是为了实用也是为了“有所取象”,即有所寄寓。
宋代从立国之初就实行偃武修文国策,整个社会极富文化教养,陶醉于“郁郁乎文哉”的氛围中。与此同时,宋代统治者大力推行和崇奉道教,使道教得以深入发展。文化的传播往往诉诸于符号。瓷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也是传播思想与文化的物质载体。
通过造型提高到道的高度来认识,人们把宋代瓷器由造物而产生的造型提升到了道家的高度。在战争频繁的情况下,一切都变得虚幻不实,而内心世界则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无为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不再追求外在事功,而转向内心自省和自我净化。
修文偃武使心灵变得内向,其艺术特质也转向注重意态神韵和典雅平淡。梅瓶以其小口、细颈、肩部圆润、收腹敛足等特点,如玉立美少女般娇艳而不轻佻、娇答而含羞,是一种端庄妩媚令人神往的情趣。
釉色上追求的是朴素自然之美,以天青色为尚,因为它代表了自然本原状态,即天地万物的一种本真面貌。而冰裂纹则是一种形象化比喻,其状如冰开裂形成的一种纹理样式,晶莹透亮气势磅礴变化无常,是一种超越形式技巧直接反映自然精髓的事物美。
老庄美学在宋代得到进一步阐扬,将自然作为审美最高境界。因此,在装饰上追求的是简单纯粹,与繁缛纹饰相去甚远,以简洁优雅见长,并且鄙视那些过分雕琢的人工痕迹,最终实现了一种浑然天成、天衣无缝的心灵境界。
总结来说,宋代人的审美情趣更加注重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形式上的简洁性,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超越形式技巧直接反映出生命力的东西,用来表达他们对于宇宙万物深层次理解和感悟。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创作出的作品能够跨越千年依旧被后世赞誉,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探索个人精神世界以及如何达到高级审美体验的地图。在这个过程中,“制器尚象”这一理念成为了他们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指导原则,它要求艺术品不仅要符合实际使用需求,还要包含一定程度的人格魅力和哲学意义,让每一件作品都能承载着作者对宇宙万有的某种独到的见解或理解,从而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工具”的目的。此外,由于当时国家战乱不断,对外交关系恶化导致经济困难,这些因素也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世界,从而加强了对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审美趋势,使得这种风格更深刻地融入到了每一件作品之中,为后来的几百年间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
标签: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 中国古代伦理剧 、 郭继承如来原文 、 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 、 道家名言名句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