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弟子眼睛何为变戒法不妄传秘天然道观解道教文化之谜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戒律是禁止之义,是归真之要,修行之务。在道教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当一位修行者进入戒坛,他们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并致力于保持安静与威仪,以远离世俗和追求高洁。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法持有严格态度,将其视为严肃的教务活动,而不是轻率的法事。此外,这种严谨的态度体现了重建教制和培养良好风尚的重要性。然而,不少人认为,全真派对传授戒法并没有先例,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进行过类似的活动。敦煌文书中的《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受十戒经盟文》记录了一段唐代道士受十戒经盟文的情形。

此外,一些学者提出,全真派学习佛教传授戒律这一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印度佛教在历史上并未记录下类似的传授过程。而且,在中国 佛教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唐宋以后,与早期宗教界限相去甚远。此外,全真的方丈大律师对于选择接收徒弟时非常慎重,只会向那些具备“十相”特质的人传授法律。这包括好求胜法、聪明、谨慎等特质,以及能够尊敬师父和持续勤劳。

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继承这些法律,那么它们可能会被藏匿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中,以待未来出现合适的人才。一旦出现符合条件的人,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这些法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那么这些法律将被永远埋葬。

从古至今,对于教学礼仪以及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师,都有一套详尽无遗的心理要求和实际操作指南。当一个人准备接受这样一种高度专门化、高度神圣化的手续,他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比如心灵纯净、行动果敢、智慧卓越等等。但即使如此,如果他还缺乏其他必要品质,如慈悲心或者坚定的决心,那么他仍然不能获得这个殊荣。他必须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值得信赖的人才,然后才能得到允许继续前进。这就是为什么整个过程看起来似乎极其艰难,但其实是为了确保只有最优秀,最有潜力的个体能够通过这个筛选过程,从而成为真正的地球上的领导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