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戒律是禁止之义的体现,是修行至高境界的要素。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因此,当一位道者进入戒坛,他们必须秉持诚信接受戒律,并努力保持安静和威严的仪态,以远离世俗和追求更高境界。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法持有极其严肃和认真的态度。在没有合适接班人的情况下,一位方丈大律师不会轻易地传授这份重大的责任。此外,《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明确规定了十个条件来评估一个人是否适合接受戒法,其中包括对胜过自我、敬畏师长以及无骄慢的心态等方面。
在选择与哪些人分享这份神圣而庄重的知识时,大律师会非常谨慎。他只会与那些心怀善良、具备正直品质的人共享此法,并且只有在他们的心灵已经准备好接纳这一重任时才会这样做。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他甚至愿意将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中,让它自然流淌出来,只要时间成熟。
道教中的受戒制度源远流长,从太上到科仪,每一步都成为了我们传统的一部分。最初,这些戒律很简约,其核心是制止贪欲并守护清静。这一点可以从《老君想尔戒》中看出,它被认为是正一天师道最早的道教禁令,也是我们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派、灵宝派、新天师道等各自制定了“三皈”、“五戒”、“八戒”、“十戒”,这些都是后来全真派发展起来的基础。
北宋期间,全真派兴起,这也标志着“传授”的制度开始实施。这是一个保护神仙修为,不向非法人物泄露禁忌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六耳不谈道”,即口口相传,但绝不能随意讨论或透露任何有关此事的情报。
标签: 老子经典诵读原文 、 道教法器 、 道家名言及解释 、 关于道教的句子经典语录 、 道家静心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