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至唐初的时代,佛教兴起,引发了与本土道教的激烈冲突。茅山上清宗作为道教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这一时期扮演着中流砥柱的角色。其中,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是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他自小丧母,以孝著称。隋大业年间,刘爱道见其器质非凡,将其推荐给王远知,并成为王远知最得意弟子。在嵩山双泉顶隐居二十余年,潘师正以薛荔绳床为寝,青松涧水为食,与世隔绝。
唐高宗对他非常礼重,不仅召见他几次,还请他作符书,但被拒绝。当时太常献奏新乐曲,他特为潘师正改名为《祈仙》、《望仙》、《翘仙》,并赐诗数十首,每下诏书必自具姓名、执之礼。此外,他还被封天师,并在太子府第建宏道神坛,在老君寿宫建元元观。
尽管受到了皇帝的尊宠,但潘師正仍保持着自己的简朴生活态度。他曾说:“吾实无用,我接见帝王惊扰灵岳。你等学道,不厌深眇,则无累矣。”直到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沐浴后云气覆庭而羽化升天,享年九十八岁,被追赠太中大夫谥曰体玄先生。
除了个人修养和经历,对于培养了一批优秀弟子也功不可没,其中包括韦法昭、司马承祯、郭崇真、吴筠等人,他们都有所贡献,为盛唐时期的道教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他的教育和影响力,使得茅山上清宗继续繁荣昌盛,为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标签: 道教经书全部 、 国学易经 、 道家48种咒语 、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阅读 、 儒释道经典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