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道家代表人物与思想之谜体玄先生潘师正的秘密

在南北朝至唐初,佛教显迹,引发了与本土道教的激烈冲突。而其时首当其冲的便是茅山上清宗。自上清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委曲求全,亲受佛戒,换得了道教的一线生机开始,到第十代宗师王远知拥唐建功,获得了唐高祖、唐太宗的信任和重视,并使得李唐王朝确立道教为国教,使道教至此才算是立稳了脚跟。可以说,终唐一代,茅山上清宗都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而其中,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潘师正(586—684),字子真,是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他少年丧母,以孝闻名于世。在隋大业年间,他被刘爱道发现,被认为是三清之骥,即将继承成就巨大的功业。当时他拜入王远知门下,并成为王远知最得意的人之一。王远知尽以隐诀及符箓授予他,并告之曰:“嵩阳乃汝修真之地,当亟往”。于是潘师正与刘爱道迁居于嵩山双泉顶,最终隐于逍遥谷。

在他的隐居生活中,他不仅保持着内心世界的纯净,也展现出对外界事务的一种超脱态度。在一次高宗皇帝访问嵩岳时,他拒绝接受符书,而只需要“茂松清泉”,这让高宗甚为叹异。此后,他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每次都会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最终,在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沐浴之后,他宣布自己“终身净也”,并表示即将羽化飞升。他最后留下的遗言是“泰山检校功德”,随后云气覆庭,不久便解蜕羽化离世。当时人们赠给他太中大夫谥号体玄先生,而他的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学说,为盛唐时期的道教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