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全真律坛外人知之莫过戒法不妄传佛语佳句适合朋友圈天然道观静享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大规模传戒仪式,这一历史性的场景被宋士洪道长捕捉到,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戒律,不仅是修行的禁忌,更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天真的皇人曾经这样说过:“要称得上是道士,就必须遵循真正的模范;凡是自称为真人的,也必须严格按照规矩来。”当一个人进入戒坛,接受戒律时,他们必须持有诚意,确保整个过程既安静又庄严,以避免任何不恰当的行为。这不仅体现了对五祖和七真的尊敬,还要求他们成为全真派的一面旗帜,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

从严谨角度来说,全真派中的传戒活动并不算作法事,而更像是教务管理中的重要活动,是维护道教纪律、重塑教规的方式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全真派之外,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有正一道教进行过类似的传戒活动,这一点通过许多古老的道教经典得以证实。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份唐代受十戒经盟文,即《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从雍州长安县怀阴乡东明观三洞法师中岳先生张泰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记录了女道士王景仙如何为了超脱世间情感纠葛而向三洞法师张泰学习并承诺将遵守十大誓言。

这种受戒行为在唐代已然普遍存在,它反映出那时代佛学与本土宗教融合的情况,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佛教影响了道家的传授习俗。但这样的观点并不成立,因为印度早期佛教没有直接记载相应的情形。此外,在中国 佛教学术界关于此方面的文献多出现在唐宋以后,与 道家相比显然晚于数百年。而全真派对于这项任务则异常认真,对于未能找到适合的人选,他们不会轻易地颁布这些禁令。

根据《玄都律坛内庭要秘》所述,每位希望接受正式指引的人应该具备十个特质:好奇心强、善良无私、聪明伶俐、谨慎小心、柔和宽容、大智若愚,无骄傲自满、高尚礼貌,对先辈深表感激,以及对入门之路坚持不懈。

同时,如果方丈大律师决定授予某人新的指导,他会根据以下标准来判断是否符合条件:如果该人的思想行动偏离正确轨迹,他就不会给予指导;如果他不是以诚信为基础,他同样不会继续提供帮助;如果他缺乏坚定不移的心志或缺少基本原则,他也不可能获得指引;即使如此,如果对方拥有疾病或者逆恶行为,或许他也会被拒绝。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那么石匣就会被埋藏在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等地方,只有经过千年的自然流转才会出现新的接班人。

综上所述,从太上天界开始颁布直至今日,由方丈大律师继承下来的是一个源远流长且稳定的制度。在初期,整套规定非常简约,其核心目的是禁止贪婪和保持清静。《老君想尔戒》被认为是正一天师最早制定的神圣誓言,也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版籍。而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新灵宝及新天师各自制定了“三皈”、“五戒”、“八关斋居”以及其他诸多条款,最终形成了一套完备而复杂的地盘规矩。当北宋期间全真派兴起,其制度进一步发展,“传授”的概念逐渐成型,并且口口相传,只允许真正合格者掌握其中奥秘,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神仙修炼之路上的纯净与高尚性。

标签: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