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道观的律坛秘密不妄传之戒法与道教文化的对偶美妙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对于戒者而言,禁忌是归于真实的要务,是修行的责任。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不以非道士之模范为行;凡言真人,不以非真人之规为习。”一旦进入戒坛,便需秉持诚信接受戒律,努力保持安静,对待仪式严肃,与五祖和七真的高尚境界相比,更应立足于全真的榜样中。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的传戒并不算作法事,而是严谨的教务活动,是维护严肃道纪、重建教制的重要途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全真派并不是第一个进行传戒活动的情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对此有所做,有许多古老的经典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份唐代《十戒经盟文》,记录了王景仙女道士受十大誓约的事迹,她为了超脱三界,只身前往张泰法师门下受十大誓约,并发誓终身修行供养。这份盟文反映了唐代受戒者的情况,因此有人认为佛教影响了道教,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原因有二:首先,印度佛教本身没有记载过传授诸侯(即授予僧侣某些权力)的活动。印度佛教更多的是通过讲经辩论来弘扬其宗旨,而佛祖提出的规则主要集中在讲述与辩论上,没有直接涉及到传授诸侯这样的具体行为。而其次,由于中国佛教关于传授诸侯的事迹多出现在唐宋以后,这显然比道教学术更晚得多。

全真派对于传授戒律极为认真,每当没有合适的人选接收时,他们就不会轻易地将这些秘密知识揭露出来。据《玄都律坛内庭要秘》记载,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选必须具备以下十个条件:

好求胜法,从善如流。

好近贤智,无疑惑。

聪明伶俐,可以分辨真是假。

谨慎小心,以言语超过行动。

柔和无过,小心翼翼不犯错。

能够师承胜过自我,无骄傲之心。

尊敬师长,如珍贵宝藏般珍惜。

能够遵循师长指示,不辞辛劳工作。

对前任师尊怀抱感激之情,为报答他们的一切恩情而努力工作。

有着向导未来的愿望,一刻也不松懈,这就是所谓的心灵追求。

方丈大律师只有在确认对方具备以上条件后才会选择性地向他或她教授这些深奥且神圣的地方。当被问及如何选择继承者时,他会这样回答:

如果你的行为不符合规范,我就不会让你继承这条路;

如果你不是真正诚恳,我也不会给你机会;

如果你缺乏坚定的信念,即使外表看起来像样,也绝不会考虑;

五逆恶人的话,更是不可能让他们得到这个机会;

即便如此,如果你还患病,也绝不能成为了我们的弟子。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那么他们会将石匣放置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等地方,让自然运行流转,最终自然出现一个能够继承这套制度的人物。

从源远流长来说,在太上层面降临至我们这里的一系列规定,就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炼体系,它们源远流长自始至终都是我们所遵循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大义。此初期简约版籍则主要聚焦于避免贪欲、守护清净状态,《老君想尔戒》被认为是正一天师最早的一部守序法律,同时也是整个学科中最古老的一部基本文献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期间,上清、新天、大通等各个不同的宗派依次编纂出了“三皈”、“五禁”、“八罪”以及其他各种规矩。而到了北宋的时候,全真派兴起,其后的“传法”制度随之产生,其中包括了口口相傳六耳不谈,以及确保神仙修持意志不落入旁人的手中,所以它是一项非常严格且隐蔽的手段,用以保护这种无法用语言描述但却能带来永恒力量和智慧的手艺得以延续下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