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人物之谜体玄先生潘师正的秘密

在南北朝至唐初的时代,佛教如日中天,与本土道教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茅山上清宗作为抵御佛教侵袭的一线防护,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从上清第九代宗师陶弘景开始,亲受佛戒以求生存,再到第十代宗师王远知拥立李唐王朝、被尊为国师,使得道教逐渐稳固其地位。

上清宗第十一代宗师潘师正(586—684),字子真,是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县)人。在他年轻时丧母,由于孝顺,他建庐于墓侧,以至孝闻名。隋大业年间,刘爱道看中潘师正,将他带入茅山,上清门下拜见王远知,并成为其最得意弟子。

潘師正隨王遠智修行於嵩山,並在二十餘年的隐居生活中,以薛荔绳床為睡處,青松涧水為食,而不問世事。他與高祖、太宗有過幾次見面,被請作符書,但每次都婉拒。而當時太常献奏新乐,他更是改名為《祈仙》、《望仙》、《翸仙》,并赐诗数十首,每次诏书都自具姓名而礼之。

永淳元年六月十四日沐浴後書青符置汤中曰:“终身净也”。随后云气覆庭,一夜之间羽化升天,当时高祖追望不止,赠太中大夫,其遗容仍然神光四射,为后世所传颂。

潘師正不僅因其德行和學問獲得皇帝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培養了一批優秀弟子,如韦法昭、司马承祯、郭崇真等,他们著书立说,为盛唐时期的道教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