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第一次的传戒合影活动,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对于戒者而言,遵守戒律是回归真理的关键和修行的必然。在道教文化中,有一句名言:“既称道士,不以非道之模范行;凡言真人,不以非真之规习。”这意味着即使进入戒坛,也必须秉持诚意接受戒律,并努力保持安静与威严,以远离世俗、超越五祖七真的境界,为全真派树立榜样。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的传戒并不仅仅是一个法事活动,它更是一种严谨的教务活动,是维护道教纪律和重建教制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教中的传戒活动并不始于全真派,而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例如,在敦煌文书中,就有《唐景云二年道士王景仙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的记录,这显示了唐代道士受戒的情况。
有人认为,道教的传戒活动受到佛教影响,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原因之一在于印度早期佛教没有明确记载过传授禅定或修行指引的手续。而中国佛教关于此类活动的记载,大多出现在唐宋以后,与早期 道 教 的 传 戒 活 动 相 比 较 要 晚 得 多。
全 真 派 对 传 戒 很 重 视 和 认 真,一位方丈大律师只有在找到合适的人选后才会慎重地授予他们权力。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有所谓“十相”作为接受受戒者的标准,这包括好学、聪明、谨慎、柔和等特质,以及对师父尊敬和对先师有报恩的心态。此外,对方丈大律师授予受徒者也有严格要求,只有那些心灵纯净、骨气坚定且无恶行的人才能被选为继承人。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他们可能会将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让自然界来决定何时出现一个能接收其智慧的人。
通过这些仪式与规定,我们可以看到 道 教 中 对 受 戒 法 律 的 重视程度以及它源远流长的地位,从太上天师降下来的科仪一直成为了 道 教 的 一 部 分 伝 统 初 期 的 道 教 禁 纪 简 单 直 接 主 旨 是 抗 贪 欲 保 持 清 静 《 老 君 思尔 戒 》 可 能 是 正 一 天 师 道 最 早 的 禁 经 也 是 道 教 最 早 的 禁 经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上 清 派 灵 宝 派 新 天 师 道 等 制 定 了 三 还 五 禁 八 禁 十 禁 以 及 其他 禁 纯 在 北 宋 后 全 真 派兴 起 随 之 出 现 了 “ 传 戒 制 度”
标签: 正版道德经 、 道德经原文豆瓣 、 道德经三种境界 、 道德经关于无欲的句子 、 道德经全文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