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代,瓷器已经达到完美境界,它们宁静典雅、含蓄自然、清新质朴,如同春水明月,绿云薄冰,激发人们对于美的无限遐想。我们既惊叹于宋瓷的完美,也要思考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这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通志》中提到的“制器尚象”说认为,人们制作器皿既是为了实用,也是为了“有所取象”,即寄寓某种意念。而《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宋瓷则体现了中国艺术最高境界——道器合一,即器亦道,道亦是器。
在这些工艺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在整个社会充满文采风流的氛围中,与此同时,统治者大力推行和崇奉道教,使得它得以深入发展。文化传播往往诉诸于符号,而瓷器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也是传播思想与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因此人们把宋代瓷器从造物而产生的造型提高到道的高度来认识。
随着与少数民族政权频繁交战以及后续割地赔款、送礼求和的情况不断发生,在唐人的气概和胆魄荡然无存的情绪背景下,宋人转向内心反视与自省,从而引导个体探求内心世界,将人的审美情感过滤并提纯至极致。这也导致了理学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对外部世界进行克制,以讲究治内、治心为目的,并将其过滤到极致。
修文偃武国策和疆域收缩,让宋人的心灵变得更加内向,同时也使得他们创作出的作品温文尔雅、婉转妩媚且精致细密,其艺术特质注重意态神韵和典雅平淡。梅瓶这样的作品,小口、高颈、中间圆润,是一种娇艳但不轻佻、娇答但含羞,有端庄妩媚让人神往。曲线与直线在造型上穿插变化,但总是在追求内敛静若处子的造型,不像唐代那样张扬外向博大,而是展示出返璞归真的意味,是对理学思维如“致虚极守静笃”的一种表现。
通过这种方式,用手抚摸,用眼环视,用时拿起来把玩都能做到,这样的可控制性就在理学意义上消除了生理与心性之间相互排斥性的关系,将二者融合为一,使生命力的自身追求得到实现。此外,由于强敌压迫给予巨大的心理压力,在窑火熔炼过程中形成釉色开片等纹饰,就显出了更小尺寸更向内收缩趋势,这正映射了一种在方寸之内寻找控制的心理状态,也反映了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观点。
釉色的天青被贴上了高贵标签,因为它代表着自然本原状态,“天不变,地法天”、“人法地”,这是一种形而下的东西,即触及自然本源,可见世间万物皆由此出生。在冰裂纹纹饰方面,它们透露出一种晶莹透亮又变化无常的情趣,一般来说这是制陶工艺中的一个缺陷,但被巧妙地化为美丽,比喻成冰开裂后的景象,如蝉翼纹般细小开片,以及稀稀朗朗的小气泡散落其中,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晴夜闪烁群星,被称作聚球攒珠,每一个部分都展现出不同颜色的深浅效果,更具有独特多样性,使它们超越一般工艺品成为了一种哲学上的存在。
最终,无论是在釉色还是装饰方面,都展现出了对自然真实美好事物追求的一面,而非那些经过精心雕琢的人为构图。这正如古籍所言:“晚霞紫翠忽成岚”,即钧窑花盆那种千变万化却又浑然天成的地色,或许正因为没有一点人为因素,所以能够达到了真正未知未见的地方,那就是超越普通工艺品范围里的哲思领域。而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学习玄学如何入门的一个重要步骤——理解这个时代对待宇宙命运以及个人存在意义的心路历程,以及如何通过材料加工来表达这一切。
标签: 道德经经典格言 、 道教主要经典都有哪些 、 道教保佑的话语 、 道家打窍顺序 、 道德经老子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