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中的无欲则刚宋瓷艺术的内在力量与形态演变

宋代,瓷器艺术已臻完美,它们宁静典雅、含蓄自然、清新质朴,如春水明月,绿云薄冰。这些瓷器不仅令人惊叹其完美,更引人深思,那隐藏于表象之下的精神世界,是读懂宋瓷精神的钥匙。郑樵在《通志》提出了“制器尚象”说,他认为人们制器既是为了实用也是为了“有所取象”,即有所寄寓。

《易》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宋瓷则完美地体现了道器合一的中国艺术最高境界,器亦道,道亦是器。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探讨这些瓷器中体现的道家思想。

宋代文化极富文采,其偃武修文国策使整个社会充满文化教养。而统治者大力推行和崇奉道教,使得道教得以深入发展。这场景中,可以看到文化传播往往诉诸于符号。瓷器作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也是传播思想与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将宋代瓷器由造物而产生的造型提高到道的高度来认识。

随着战争频繁和外交失利,一种对内心反视与自省、调息与自控的情绪逐渐盛行,这正是理学思想及无为观念被融入到个体审美情感中的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将人的审美情感过滤和提纯到极致,不追求外在物象恢弘博大,而是追求某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妙,对宇宙人生细腻品味及历史领悟。

这也反映出修文偃武国策和不断收缩疆域,让人的心灵变得内向,使得宋文化变得温文尔雅、婉转妩媚、精致细密,其艺术特质转向注重意态神韵和典雅平淡。这一切都体现在了梅瓶这样的作品中,小口、细颈、高肩圆润,收腹敛足,与玉立如少女娇艳不轻佻,有端庄妩媚之气,让人神往。

唐代追求的是张扬外向、大开阔,而宋代则追求内荏羸弱,这正好反映了唐人对外部事功个性的表现,以及后来对内部心性 道德相互排斥性的消除,最终达到生命力的自身追求。此时空间尺寸尽量收缩,也是一种心理压力下的反应,但它却成就了一种在方寸之内控制的心理状态,即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一种映射。

釉色装饰方面,则更加强调自然本色的价值,以天青色为尚,并将其贴上道家的标签。“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自然就是自己本原状态,所以天青色即代表了天本原状态,又符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哲学思维,因此成为一个能触摸到的 道可触可感 的载体。

最终,在这一过程中,无欲则刚成了一个重要主题,它要求人们克服对于外部世界过度贪婪的心理,只关注于治身治心,从而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从那些古老陶艺品中学到的关于如何平衡个人欲望以及如何寻找更高意义生活的一些智慧。

标签: